赵冬娇,高 希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江苏 宿迁 223800)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介入治疗技术涉及范围广,医院的各个科室均已经导入,这也对医院介入导管室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经过临床调查发现,在导管室内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感染率得到控制,各项用品表面菌数少[1]。因此,针对介入导管室护理,给予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目的在于分析其对介入导管室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观察对象选自2014年4月到2019年1月,均为医院介入治疗患者,观察例数34例,依据是否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分为对比组、实验组。
对比组(16例):男、女性数据统计分别为11例、5例,年龄平均(57.25±10.61)岁,开放、介入手术分别为6例、10例。改进组(18例):男、女性数据统计分别为14例、4例,年龄平均(57.25±10.61)岁,开放、介入手术分别为6例、12例。统计对比2组资料,P>0.05,差异有统计学价值。
纳入标准:患者均接受本院介入导管室治疗;知情研究内容并在研究自愿书上签名。
排除标准:伴有脓毒血症等血液系统疾病者;肿瘤疾病末期者。
对照组:未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
观察组: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具体方法:(1)针对医院介入导管室内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仔细观察,找到质量问题,总结并确定影响因素。(2)针对介入导管室的制度进行标准化的制定、完善,并要求按照病程的严重化程度。急性、慢性等情况先后安排,拖鞋等用具由专人发放。(3)每月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的评估、监督交由优选的2名专业人士完成,中途发现问题,召开集体会议,明确告知出现问题的环节,并针对性提出改进方法,要求落实到位,并按时监督检查[2]。(4)对导管室内的人员进出量进行把控,并按照卫生消毒标准,要求工作人员均佩戴口罩、全身消毒衣物;其次,非限制区域内设置人员更衣室,半限制区域内工作人员更换清洁鞋、消毒仪器;再者手部卫生很关键,要求工作人员按照七步手法消毒,并给予护理人员安全教育,特别是放射治疗防护;最后,给护理人员配备的设备,除了护理知识后,学习器械使用和保养法;同时注意室内空气培养,细菌总数不得超过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接受介入导管室治疗期间用品表面菌数及感染情况。
数据整理,专业人士借助统计学软件处理,版本SPSS24.0,变量资料检验、表示用t、(),定量资料检验、表示用(x2)、百分数(%),数据资料比较,差异P<0.05,统计学存在。
对比组患者感染5例、感染率31.25%,实验组患者感染1例、感染率5.55%,两组患者数据比较,x2=3.848,P=0.049。
对比组用品表面菌数:空气培养(215.13 26.39)个、手及物品表面(4.58 1.35)个,改进组用品表面菌数:空气培养(183.35 25.14)个、手及物品表面(3.19 1.27)个,空气培养:t=3.594,P=0.001;手及物品表面:t=3.093,P=0.004。
介入治疗技术作为医院临床上的一种侵入性操作,该治疗技术的操作时间和复查时间相对较长。同时因介入治疗全过程的严谨性,必要的各类医疗设备非常重要,这也导致患者治疗期间受感染的几率提高。由于介入导管室作为患者抢救。接受日常治疗的主要场所,其室内无菌管理很重要,以便减少介入导管室感染率,减少用品表面菌数。因此,本次研究给予介入导管室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结果得到:对比、实验两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感染率5.55%低,且空气细菌培养个数、手及物品表面菌数少,P<0.05。原因分析: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作为一种科学且高效的方法,其立足于基础护理上,对过程、环节护理质量管理进行控制,通过护理质量改进,增强科室内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同时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针对于导管室内的各项情况进行整合,通过整合,发现具体的问题,确定影响因素,以此为改进的基础,完善并制定管理措施,且优质选取2名专业护理人员作为月度考核员,人员不限定,每月更换,这样既可以进度考核人员自身,又能够及时发现导管室内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法,以便方法落实到位[3]。此外,严格把控导管室出入人数,进入室内时,按照标准消毒、洗手,配置完整的医务防护服,确保消毒科学性;最后,针对于护理人员自身,医院注意培训人员自我安全防护措施,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比如:除了有效的护理知识之外,掌握所用设备操作方法和养护方法,以便应对突发事项。
综上所述,给予介入导管室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既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感染事件的发生,又能够减少用品表面菌数,为患者营造一个无菌治疗环境,保证环境的良好,值得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