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察及勘察灾害防治措施

2020-12-09 12:00:28
世界有色金属 2020年18期
关键词:矿产资源矿山环境

李 华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7地质队,安徽 合肥 230000)

矿产资源是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矿山的地质勘察工作就属于进行矿山开采的关键基础,准确且科学化数据既能够有效确保矿山开采工作的有效安全开展,而且属于提高矿产开采量的关键手段。然而伴随矿山的开采行业持续发展,现今是存在多种不稳定因素的,必须持续优化地质勘察,促使地质勘察工作有效完成,实现对于矿产资源的高效合理化开采。

1 地质勘察的内容

(1)伴生矿及尾矿勘察工作。对矿山进行开发的时候,对于矿产资源防治工作要加强相关技术手段的开发运用,进而全方位推动现今匮乏矿产资源尾矿与伴生矿的有效开发运用。建立起高效、科学、强制化的矿产资源利用规范与技术政策,对于矿山勘察、运用与评估技术方法开展宣传普及。

(2)强化矿山生产勘探。首先生产勘探属于地下矿产资源有效开发,控制损失问题的重要基础。其次,强化矿山生产补充勘探工作。另外,建设促进企业自主投资对资源勘察进行接替的科学体系[1]。最后,建设矿山余存资源以及枯竭性资源应用监管体制,以此来保证矿山资源损失的贫化管理以及资源储量监管科学有效完成。为了保证目标的有效完成,矿山企业必须构建健全合理的矿产资源储量台账,而且根据相应的标准规定上报矿山矿产资源的储量信息。并且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需要构建矿产资源储量的相关档案,构建合理的矿山储量管理信息体制,便于确保矿山生产勘察的科学合理进行。

(3)矿山的开采企业应当加强矿山关闭环节的地质相关工作。现阶段,我国的地质灾害问题是有所增加的,目前我国已经变成一个地质灾害频发国家,若是发生地质灾害问题,人们的财产生命安全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且会使得和谐型社会建立遭受不良影响。矿山地质灾害问题属于一种地质灾害问题,能够说其属于人们在开展矿山开采工作中发生的非自然人为因素的自然灾害问题。我国的采矿量是非常巨大的,在矿产资源方面有极大的需求,然而,因为开采技术手段以及装置之类条件的制约,使得我国矿山开采工作导致矿区地质环境愈发恶化恶劣。现阶段,我国得到矿山地质灾害问题频频出现,如此不但会使得社会发展遭受不良影响,而且开采工人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所以,为了促使相关问题得到有效处理,矿山企业需要依照我国的法律法规,强化矿山复垦及关闭阶段的地质勘察,且强化矿山地质环境勘察,构建合理的矿山综合治理及环境保护机制,从而便于减小矿山开采在矿山地质环境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而保证矿产资源开采工作可以切实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4)全方位掌握矿山地理环境及地区水文信息。进行矿山地质勘探之时,对于矿山地区地理环境以及地区水文信息要做到全方位掌握,这是由于地质环境状态以及水文信息对于矿山地质的整体勘探结果会造成较大影响。并且,对于此过程而言,还需要针对地下水动态开展科学合理化检测,全方位加强矿山地下水应用以及防治措施[2]。其次,对于矿山地下水以及环境实情展开监督之时,必须依据相关要求选用合理科学的监督措施,对于监督测量工作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科学控制,以此来确保矿山水文环境以及地理环境监测满足相关标准。

2 灾害防控方法

(1)建立科学的灾害监测机制。对于矿山地质灾害问题实施科学化监测,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开展矿山开采工作之时,必须合理运用信息化勘察手段来做到有关矿山地质状况的合理监测,对于可能会存在的潜在性地质灾害位置要实时监测,进而对于地质灾害监测体系不断健全,且确保追踪调查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若是存在异常状况的话,应当及时开展防护补救工作。最终有效防止地质灾害事故。进而实现矿山开发与矿山环境间的统一协调,做好地质灾害问题的防治工作,防止地质灾害问题引发严重损失,提高企业最终效益。

(2)矿山建设之前加强地质勘察。开展矿山开发及建设工作前,针对矿床的地质要做好科学化勘察,确保矿山的合理设计,这属于其中的关键基础,勘察质量是能够决定矿山地质灾害问题能否发生的[3]。地质勘察工作既必须有效确定矿石实际储量,而且应当针对矿床地质结构背景展开分析明确,尤其是新构造运动的相关条件,而且应当对矿床四周地理、生态环境与水文地质条件展开科学化研究勘查。因此,在进行矿山地质勘察工作的时候,矿床地质勘察报告的实际质量是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因此针对矿床勘察报告展开评估核查的时候,应当根据相应的规范标准,严格组织,进而针对地质灾害问题的源头因素实施有效控制。

(3)地质灾害科学化监测。针对矿山地质灾害问题开展科学化监测,能够确保人们的财产生命安全免受威胁。因此对于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系统要做好开发工作,其中数据库内的相关内容包含,不同的灾害事故信息,不同种类图件,专题图件矢量化。并且系统能够完成对于不同数据的高效化采集工作,比如。实时化监测装置、全球定位系统以及钻孔勘探装置,而且能够针对不同形式数据完成有效采集,之后借助多种手段开展数据输入工作。其次,还能够利用空间数据库系统研究功能,针对地质灾害分布时空特性展开全面的研究分析,特别是针对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地区与临发性时段,要有效运用不同的数字模型来完成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研究,进而对于地质灾害变化形式展开合理预估,再和经济评估的结果结合分析,最终制定出防控地质灾害问题的有效措施。

(4)地质环境恢复工作。想要实现有关景观植物的恢复,避免水土流失问题愈加严重,应当有效实施矿山复垦工作,确保矿山原先所具备的生态功能能够彻底回归。开采矿产资源剩余的所有弃渣一定要全部放置到开采界线外部弃渣场中,坚决不允许随意堆放。另外开采的时候,于采空区位置必须计划性开展废渣回填工作。弃渣场必须做好一定处理之后再敷表土,然后铺草种树。切实推进地质环境的恢复,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问题,确保矿山生态功能在最短时间内得以恢复,从而确保环境和人类和谐共同发展目标有效实现。参照各种矿山的不同灾害分布、地形特征、地质条件与开发运用方案,能够把矿区分成:一般防治区、重点防治区以及次重点防治区,必须因地制宜,实现全方位防治。且对于边坡参数要做到科学设置,对于边坡要加强监测工作,在开挖后若是存在变形以及开裂问题,应当实施项目地质勘察工作。于原本的灾害区域开展边坡加固和预防工作,从而对由于矿山开采造成的灾害隐患实现高效化控制。

(5)矿山填充技术。利用矿山填充技术是能够对矿山起到有效支撑的。此技术手段主要原理在于借助矿山资源开采后的一些废料及尾矿,针对别的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借助废石与尾矿来做好金属矿山填补工作,防止出现废矿浪费问题,同时确保金属矿山地质安全性与稳定性,对于相关资源加强运用,确保环境的和谐协调发展。伴随我国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通过废石废水处理,做好砂浆填充工作,进而保证填充成效,且完成机械化与智能化填充,保障填充的效率,保证填充材料实现高浓度运用,减少总体成本支出,且保障填充工作能够有效完成。

(6)加强支护技术应用。开展矿山采矿工作的时候,地质灾害问题的出现会造成恶劣影响。所以,强化矿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般采取的预防管控手段为支护技术,此技术手段能够充分依靠围岩支护耦合功能,利用混凝土喷射,锚索加固以及灌浆凝固实现地质支撑,进而确保矿山足够稳定,借助围岩坚固特征,切实防止出现矿山持续下沉问题。此技术手段在实际运用之时,因为地质复杂性以及道路支护不够稳定都会造成井巷存在不稳定问题,使得金属矿山资源的开采安全遭受影响。所以借助支护技术手段,增强巷道围岩稳定性,运用此技术手段之时,必须加强对矿山地质条件的分析研究,要科学运用支护技术。

3 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分析

(1)以人为本。地质灾害出现对于矿山职员与矿区周围居民的财产生命安全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加强防灾减灾施工。

(2)综合治理。通过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分布、形式、特征与危害水平的综合分析研究,根据因地制宜与因害设防的原则,运用拦排护填整植的综合治理措施来完成矿山环境治理工作。

(3)重视效益。严格依据生态社会效益为先的原则,并且在此基础上取得更高的效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依照各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应当运用对应治理手段,并且依照资金实情,矿山地质环境实情,危害水平,严重程度,开展分过程分期治理工作。

(4)工程手段和生物手段的结合应用。工程手段和生物手段结合应用能够使得矿山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实现矿山环境治理目标。做好不同工程技术手段的有效应用,便可以从根源上防控地质灾害问题,然而其缺陷在于投资较高,但是生物手段能够去弥补工程手段缺陷,生物手段投入不高,可以优化调控小气侯,是广泛运用在矿山环境治理之中的。

4 结语

对于矿山地质勘察与勘察灾害防治工作来说,必须对科技手段与有效措施展开科学运用,确保矿山勘察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如此与一来对于矿区地质实情就能够做到全方位了解,能够切实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工作,明显增强开采率。而且勘察过程中加强落实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确保矿场资源得到科学化开采,进而使得社会发展具备充分矿产资源做基础,进而切实促进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

猜你喜欢
矿产资源矿山环境
关于矿产资源勘查与管理的思考
河北地质(2023年1期)2023-06-15 02:44:58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四大“矿山修复”方法
河北地质(2021年2期)2021-08-21 02:43:50
在矿山里耕耘(国画)
神剑(2021年3期)2021-08-14 02:30:08
智能化矿山建设在中小型矿山的应用探讨
昆钢科技(2021年2期)2021-07-22 07:47:06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我国矿企海外十大矿山简介
矿产勘查(2020年7期)2020-12-25 02:43:42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我国矿产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完善路径分析
学术论坛(2018年4期)2018-11-12 11: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