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巍
(黑龙江省地质测绘地理信息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黑龙江省宾东地区钼矿多赋存于晚三叠-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岩体内部隐伏的花岗斑岩内外接触带附近,矿体的边部轮廓与岩体边界基本一致,矿体分带特征与岩浆演化及岩相分带特征基本一致。岩体中钼元素丰度达0.010%,由此可以确定,宾东地区钼矿与印支-燕山期二长花岗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印支-燕山期二长花岗岩SiO2含量在67.88%~75.48%,平均含量73.98%,为酸性岩类。Al2O3含在12.63%~14.95%,显示为富铝。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岩浆自身分异,同时与围岩发生同化混染,熔融交代作用。岩浆期后热液活动强烈,随着温度降低,介质酸度增大,钼的溶解度降低,开始出现辉钼矿结晶析出,在含矿岩石及其各种裂隙中沉淀富集,形成矿床。
(1)蚀变类型。硅化:普遍强烈发育,尤其在岩体中部形成硅化带。蚀变矿物为石英,常形成石英细脉,局部形成网脉状,脉宽1mm~5mm。钼矿化强弱与硅化强弱形成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强硅化带即是富矿带。钾长石化:局部地段发育。主要表现为钾长石含量增加,钾长石斑晶粒度变大,斑晶含量增高,常交代斜长石,岩石颜色呈淡肉红色~暗肉红色。钾长石化强弱程度直接影响矿化的强弱程度。褐铁矿化:主要分布在地表及氧化带,分布范围广泛。主要表现为褐色粉末状褐铁矿沿裂隙分布,为黄铁矿氧化后产生。黄铁矿化:广泛发育。主要表现为黄铁矿呈细脉状和细粒浸染状分布,细脉状黄铁矿沿岩石裂隙分布,常与石英脉及辉钼矿共生。绢云母化:主要分布于岩体边部。绢云母呈细小鳞片状分布,常伴生侵染状辉钼矿。云英岩化:主要分布于岩体的边部及近地表。
(2)蚀变岩石学特征。云英岩:岩石具片状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原岩可能为花岗岩,岩石蚀变较强,95%以上由白云母和石英组成,局部见少量残留的半自形板状的斜长石和条纹长石,含量约5%。石英呈他形粒状,粒度大小不均,部分粒度较大,可能为原岩残留的石英,含量约60%。白云母呈片状集合体产出,含量约35%。褐铁矿化云英岩化中粒二长花岗岩:岩石具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矿物成分有石英(30%),斜长石(30%),条纹长石(38%),黑云母(2%)。副矿物为锆石。局部斜长石表面发生云英岩化,斜长石被片状的白云母集合体和不规则状的石英交代,也见星点状的褐铁矿化;条纹长石:半自形板状,粒度0.5mm~5.4mm,由于泥化表面呈浅褐色,负低突起,干涉色一级灰-灰白,具条纹结构;黑云母:片状,具浅黄色-红棕色的多色性,吸收性强,正中突起,一组极完全解理,干涉色三级,受其本身颜色的影响,干涉色不易辨别,平行消光,正延性。绢英岩:岩石具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由绢云母和石英组成,局部见少量残留的长石。绢云母:呈细小的鳞片状集合体产出,无色,干涉色较为鲜艳,其中含少量粒度较大的片状白云母,含量约40%。石英:呈他形粒状,粒度大小不均匀,含量约50%。残留的长石含量约10%。岩石中也见少量的不透明矿物,呈星点状分布。褐铁矿化绢云母化中细粒正长花岗岩:岩石具变余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矿物有石英(30%),条纹长石(60%),斜长石(10%)。岩石中见褐铁矿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呈星点状分布于长石表面,绢云母化呈浸染状分布。
钾长石化硅化细中粒二长花岗岩:岩石具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矿物有石英(30%),条纹长石(30%),斜长石(40%)。其中,石英:他形粒状,粒度0.3mm~3.9mm,无色透明,正低突起,表面干净平滑,无解理;干涉色一级灰白~黄白。
条纹长石:半自形板状,粒度0.3mm~4mm,由于泥化表面呈浅褐色,负低突起;干涉色一级灰-灰白,具条纹结构。斜长石:半自形—自形板状,粒度0.3mm~2.4mm,无色,由于高岭土化表面略显浑浊,正低突起;干涉色一级灰-灰白,聚片双晶,表面见星点状绢云母化,部分斜长石表面被星点状的褐铁矿交代。局部斜长石表面也见不规则状的钾长石化、硅化。岩石受应力作用,局部见一条显微裂隙,裂隙中充填细小的矿物碎屑及热液矿物石英。
(1)成矿地质环境标志。矿床产于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带中的断块隆起中。断块隆起主要出露印支期花岗岩,相对于陆相火山岩出露区有一定程度的抬升和剥蚀。
(2)与成矿有关的岩体找矿标志。早白垩世潜火山岩相酸性斑岩体。
(3)容矿围岩标志。印支期花岗岩(钙碱性系列岩石)。
(4)控矿构造标志。成矿斑岩体侵位于花岗岩中的脆-韧性剪切带中,围岩裂隙发育、碎裂-初糜棱岩化明显。矿体赋存在内、外接触带附近。
(5)蚀变标志。蚀变有石英-绢云母化、地表氧化褐铁矿化、硅化等特点。
(6)矿化标志。矿化以钼为主。主矿体形态简单,主要产于石英+绢云母带中。矿石呈细脉-网脉状、浸染状构造,金属矿物主要赋存在石英细网脉中。
(7)物化探异常标志。以Mo元素为主的化探异常,异常强度中等,但规模巨大。磁法主要为正磁场区,局部出现低缓的负磁场,激电异常主要为高阻中激化异常,异常强度中等,极化率异常总体反映了蚀变及黄铁矿的分布范围。
(1)地质背景。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兴安岭-内蒙地槽褶皱区、伊春-延寿地槽褶皱系、茂林-木兰地槽褶皱带,成矿带位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Fe、Pb、Zn、Cu、Mo、Au、W、Sn成矿带,出露岩性有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脉岩发育有花岗斑岩、花岗细晶岩、石英二长斑岩等,印支-燕山期侵入岩在区域上是重要的成矿物源区及矿体围岩,属于钙碱性花岗岩。区域上构造发育,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北东,次一级构造主要发育为北东、北西、东西向断裂,往往次一级的北东向构造为主要控矿构造。
(2)物化探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图应反映为大面积的正场值区。磁场特征应表现为:大面积的正磁场,局部分布似椭圆状负磁场。激电发育中低阻高极化异常极化率一般为1%~2%,最高在5%~10%,对应电阻率多数为2000Ω·m~4500Ω·m。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具有明显的钼元素异常,异常规模较大,强度较高,发育内带浓集中心,且具高,一般为24.18-42.03×10-6,个别特高值可达100×10-6以上。土壤异常与物探中阻高极化率异常位置基本吻合。地表槽探验证可发现钼工业矿体、钼低品位钼矿体、钼矿化体多条,中心部位可形成成钼矿化体群,钼矿化体群多宽度厚大,并且矿化稳定。
综上所述,认为黑龙江宾东地区具有寻找典型斑岩型钼矿床的潜力,可通过地质、物探、化探、槽探、钻探等工作手段进行地质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