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春
(昆明市延安医院门诊,云南 昆明 650051)
研究表明,孕期妇女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首次分娩的产妇生理及心理变化较大,围产期易产生焦虑、烦躁、恐惧等心理问题,不利于顺利分娩及产后康复[1]。导致初产妇产生不良心理情绪的因素较多,为保证母婴健康,在围产期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来提高初产妇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一定必要性[2]。为此,本研究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356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探讨孕期心理健康护理在初产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356例均为单胎妊娠,首次分娩,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排除胎儿宫内异常、伴有明显的妊娠期并发症、精神病史、孕前合并心理疾病、沟通障碍及无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根据入院单双号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178例和研究组178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1~35岁,平均(28.24±2.33)岁,孕周35~41周,平均(38.31±1.25)周;研究组产妇年龄22~36岁,平均(28.15±2.26)岁,孕周34~40周,平均(38.27±1.31)周。两组初产妇在基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产科门诊护理,研究组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孕期心理健康护理,孕期心理健康护理贯穿于整个孕期直至产后,定期评估初产妇的心理特点,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护理中严格遵循以人为本,丰富心理健康护理内涵,使初产妇充分感受到来自护理人员的尊重、爱护及温暖,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妊娠常会引发明显的生理及心理应激反应,使得产妇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此时应强化健康教育,向初产妇讲解产科相关知识、自身心理情绪对顺利分娩的重要性,缓解产妇的心理负担。另外指导初产妇逐渐适应母亲的角色,感受孕育新生命的喜悦,鼓励倾诉内心的担忧及顾虑,及时解决初产妇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指导初产妇学会自我情绪调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从强迫、抑郁、焦虑、躯体化、敌对、偏执、恐怖、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9个方面评价干预前后两组产妇的心理健康情况,共计90个条目,分值83~415分,分值越低表示症状影响越轻微[3]。产妇出院当日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价两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总满意度为满意与基本满意之和的占比。
利用S P S S 2 0.0 软件,计数资料(n/%)和计量资料(±s)分别行卡方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研究组初产妇SCL-90评分为(203.24±16.53)分,对照组初产妇SCL-90评分为(201.54±16.37)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初产妇SCL-90评分为(98.68±11.23)分,对照组初产妇SCL-90评分为(142.37±12.55)分,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研究组产妇满意102例,基本满意66例,不满意10例,护理满意度为94.38%(168/178),对照组产妇满意83例,基本满意57例,不满意38例,护理满意度为78.65%(140/178),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妊娠分娩对初产妇而言是一种巨大的生理变化及心理应激过程,由于内分泌环境发生改变,产妇心理波动也很明显,心理常较脆弱,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产后抑郁,不利于母婴健康。有研究表明,心理变化则会引发血管痉挛,进而影响激素分泌、肾脏血流量及胎儿血液循环,不利于胎儿宫内生长发育[4]。而孕期心理健康护理对改善不良心理、预防产后抑郁、保证母婴安全方面均有积极意义,是目前解决初产妇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手段。本研究通过定期对初产妇进行心理健康护理,帮助初产妇改善心理健康问题,预防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利于顺利分娩及产后康复。结果表明,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初产妇SCL-90评分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初产妇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孕期心理健康护理可有效改善初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在初产妇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