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元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 , 辽宁 鞍山 114000 )
股骨粗隆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是间接外力造成的骨组织创伤,常见跌倒、外力撞击等诱发的局部压痛、肿胀、疼痛等症状,严重时伴有关节皮下瘀血及活动功能受限,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临床一旦接诊需及时进行治疗,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常规多实施保守治疗,但其极易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故此需选择一种更适用于临床且治疗价值较高的方法[1]。临床资料显示[2],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在改善股骨粗隆间骨折康复效果,缩短住院时间方面有一定价值,本次就其与常规保守治疗价值进行对比,本次随机选择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大粗隆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对其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指标进行研究,现将课题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2016年2月-2018年8月纳入本院接收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n=80)进行研究,分为2组(随机抽签法),即每组样本数:40例。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0-76(平均:63.0±13.0)岁;高处坠落损伤患者13例,车祸损伤患者11例,其他外伤患者16例;合并糖尿病患者8例,合并高血压患者10例,合并其他疾病患者22例;骨折时间为1-20小时,平均(10.5±9.5)小时。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2-78(65.0±12.5)岁;高处坠落损伤患者14例,车祸损伤患者12例,其他外伤患者14例;合并糖尿病患者10例,合并高血压患者12例,合并其他疾病患者18例;骨折时间为2-20小时,平均(11.0±9.0)小时。细致分析、对比2组(n=80)基础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课题已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审批,且患者在家属知情情况下,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凝血功能障碍患者;(3)精神类疾病患者。纳入标准:(1)配合能力较好患者;(2)年龄在50岁以上患者;(3)无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2 方法:观察组大粗隆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指导患者取仰卧位,进行持续硬膜外麻醉,使患肢保持持续向上的状态,从而使损伤部位得以全部暴露,在对骨折部位进行常规清创、处理后,将关节捏碎块组织取出(若碎块体积较小则可使用镊子直接取出,若体积较大,可先进行复位处理,待明确具体截骨面积后,对较大碎块组织进行截取),后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并实施常规抗生素治疗[3]。对照组内固定治疗,指导患者取仰卧位,进行持续硬膜外麻醉,待麻醉成功后对骨折部位进行常规清创、处理,于股骨颈中下位置置入导针,待导针置入皮质下30mm位置后,可选择合适的动力髋螺钉将其置入,在置入同时将导针取出,并使用钢板进行固定,术后常规方式引流管,并对切口进行缝合[4]。
3 观察指标:(1)并发症发生率评估。对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反应性精神障碍等发生率评价。(2)满意度评估。参考医院统一下放百分制量表评估,得分、满意度呈正比。(3)临床指标评估。对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评估。
5 结果
5.1 2组临床指标对比:观察组住院时间(14.61±2.28)天、下床活动时间(6.03±1.21)天、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87.45±10.32)天、手术时间(110.82±6.22)分钟、术中出血量(271.83±11.25)ml;对照组住院时间(19.65±3.21)天、下床活动时间(9.68±2.11)天、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112.03±13.62)天、手术时间(140.81±5.81)分钟、术中出血量(368.43±27.22)ml;2组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1=8.0958,P=0.0000;t2=9.4908,P=0.0000;t3=9.0974,P=0.0000;t4=22.2845,P=0.0000;t5=20.7431,P=0.0000。
5.2 2组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术前(91.36±3.05)分;术中(91.82±2.86)分;术后(91.05±3.14)分;对照组术前(82.27±4.05)分;术中(82.74±3.22)分;术后(82.25±3.67)分;2组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1=11.3393,P=0.0000;t2=13.3342,P=0.0000;t3=11.5231,P=0.0000。
5.3 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肺部感染1(2.50%)例、深静脉血栓1(2.50%)例、反应性精神障碍2(5.00%)例,并发症发生率10%(4/40);对照组肺部感染4(10.00%)例、深静脉血栓2(5.00%)例、反应性精神障碍6(15.00%)例,并发症发生率30%(12/40),2组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x2=5.0000,P=0.0253。
股骨粗隆间骨折为临床骨折类型,其好发于老年人群,此类人群自身伴有不同程度基础性疾病,且机体质量明显较低,故促明显增加其临床治疗难度,还会影响其预后效果。临床常规实施保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内固定材料进行治疗,虽有一定价值,但其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且对预后效果影响较为明显,故需选择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5]。
内固定多采用动力性髓螺钉进行治疗,其将拉力螺丝固定于骨折近端组织,达到将股骨头、颈、干连为一体,达到维持颈干角的目的,且内固定具有动力、静力加压的目的,但其治疗后并发症较高,还极易诱发死亡。随着我国医疗技术及科研技术的发展,发现大粗隆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可明显改善股骨粗隆间骨折预后效果,其通过术中安置骨水泥型假体,可明显提高骨折稳定性,其术后对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有一定价值[6]。但现阶段对其具体手术时机存在一定争议,有研究者认为72小时内实施手术死亡率较高,资料证实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机体代谢及应急能力与预后及手术效果有明显相关性,需于内科合并症得到缓解后再实施治疗,以达到降低手术风险的目的,故于72小时内实施治疗安全性较高[7]。研究结果:观察组5项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且3项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该研究结果与夏厚纲[8]等研究结果有一定相似性,故大粗隆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临床价值得以证实。
综上所述,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大粗隆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显著,对降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临床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及康复时间,值得临床治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