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涵,杨蓼蓼
(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一六队,湖南 株洲 412000)
本矿位于湖南省茶陵县,属茶陵县八团乡管辖,交通方便。范围为茶陵县大垄铅锌矿深部(包括原茶陵县大垅铅锌矿、茶陵县八团铅锌矿两个采矿权)。共探获333+334铅+锌金属量资源量92817吨,现经调整后现采矿权限采高程(+55m)以下333+334铅+锌金属量资源量达69191吨,其中,333铅+锌金属量资源量为16760吨,334铅+锌金属量资源量为52431吨。伴生有益组分随主矿产估算334银资源量为11吨,硒资源量为117吨,铜资源量为839吨,镉资源量为211吨。
矿区位于湘东新华夏构造体系中的坊楼北北东向构造带中部南东侧和茶永构造盆地之间(见图1)。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下古生界寒武系;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新生界白垩系。寒武系为边缘海盆相砂泥质、碳泥质岩沉积,经变质作用形成浅变质砂、板岩系;泥盆系为滨海相碎屑岩、浅海相碳酸岩沉积;石炭系以浅海相碳酸岩为主,次为滨海相砂泥质沉积;二叠系为滨海相灰岩、泥砂质、硅质含煤沉积;白垩系为山麓相、河相、湖相碎屑沉积,组成区内南西部的红色盆地构造层。
本区褶皱、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北北东向构造和北东向构造。
(1)坊楼北北东向构造。主要为上古生代及中生代拗陷褶皱断裂带。其主要挤压面呈20°~30°方向展布。区内主要山脉、河流亦呈北北东向延伸。
(2)太和北东向构造。分布于太和仙一带,为长轴呈60°方向展布的穹窿构造,受此构造影响的地层主要为寒武系中、上组。南北两端为泥盆系地层,不整合于寒武系之上。太和仙北东向构造的周围被加里东以后的各种构造形迹截断。
区内地层主要为第四系,由花岗岩风化物组成的冲积堆积层,由砂质粘土、砂砾石组成,厚度2m~6m,分布在区内低洼地带。
区内构造较为简单,以断裂为主,按其走向可分北东、北西、近东西及南北向四组,其中南北向断裂是本区控矿构造。
(1)北东向断裂。主要为张性断裂,呈雁行排列,被煌斑岩脉所充填。一般长10m~220m,宽0.1m~6m,走向北东42°~60°,倾向南东或北西,倾角49°~79°。
(2)北西向断裂。由碎裂花岗岩脉充填,局部见石英脉透镜体,属压性断裂。长60m~350m,宽0.5m~3m,走向北西285°~310°,倾向南西,倾角50°~53°。
(3)南北向断裂。为压扭性,为区内控矿、导矿及容矿构造。总体走向北北西350°至北北东10°,倾向东,局部倾向西,倾角52°~87°。该组断裂规模大,均被硅质物所充填,形成六条彼此平行排列的硅化带(V1~V6),区内铅、锌矿体主要赋存在V1硅化带中。
本区已发现硅化带六条(V1、V2、V3、V4、V5、V6),彼此平行排列,形成南北向狭长带状。
区内现查明有V1—Ⅰ、V1—Ⅱ、V1—Ⅲ三个工业矿体,均呈短脉板状产于V1含矿硅化破碎带中。各矿体特征及分布情况如下。
(1)V1—Ⅰ矿体。位于矿区南部2线~7线间,为原茶陵县八团铅锌矿开采对象。
矿体控制长度350m,最高标高470m,控制最低标高-77m,最大斜深584m。矿体由地表向深部略向北侧伏,产出形态受硅化带控制。矿体倾角陡,平均83°,局部变化较大,在5线附近近于直立,其南倾向西,倾角86°,5线北倾向东,倾角75°。矿体最大厚度5.50m,最小厚度1.16m,平均3.73m;Pb品位0.20%~2.19%,平均为1.29%,Zn品位0.42%~3.16%,平均为1.94%。
(2)V1—Ⅱ矿体。位于11~17线,为原茶陵县大垅铅锌矿开采对象,V1—Ⅰ矿体北,两矿体之间因厚度薄相隔。
矿体控制长度约374m,控制最高标高465m,最低标高-243.5m,控制斜深723m。形态特征与V1—Ⅰ基本相同,倾向东,倾角58°~90°,平均76°。形态不规则,总体呈南宽(11线~13线)北窄的板状矿体。工程中所见矿体最大厚度5.09m,最小厚度1.20m,平均厚度2.83m;Pb品位0.24%~5.07%,平均为1.09%,Zn品位0.09%~6.27%,平均为4.49%。
(3)V1—Ⅲ矿体。位于21线~29线间,亦属原茶陵县大垅铅锌矿开采对象。南与V1—Ⅱ矿体浅部约有150m的无矿段。矿体控制长度300m,27线矿化深度最大,控制最高标高437m,最低标高-165.17m,控制斜深720.6m。矿体深部向北侧伏明显。矿体产出形态与其他矿体相同,倾向东,倾角74°~83°,平均80°。形态呈不规则的长板状。矿体最大厚度为4.33m,最小厚度0.80m,平均厚度1.51m。Pb品位0.3%~2.54%,平均1.39%,Zn品位1.23%~4.04%,平均2.51%。
矿区铅锌矿体主要为原生硫化物矿石,局部近地表有少量氧化矿。
矿体中有益组份是铅和锌,主要以原生铅锌硫化物分布在石英、萤石、硅质物为主的脉石之中。本次勘查各矿体限采标高以下品位变化呈现为铅低锌高,铅平均品位0.90%,锌平均品位3.43%,铅锌比为0.26。其中,V1-Ⅰ矿体铅锌比为0.39,V1-Ⅱ矿体铅锌比为0.24,V1-Ⅲ矿体铅锌比为0.25,属于中偏贫之铅锌矿石。铅锌矿化总体不均匀,浅部较贫,在标高400m至-244m段较均匀,局部较富,为矿体富集地段。
本次普查限采标高以下伴生组分从各矿体中采取组合样进行分析,据分析结果,伴生有益组份主要为银、硒,次为铜、镉。银主要混融在方铅矿中,矿体中最高品位达8.05g/T,平均为5.90g/T,具综合利用价值;硒分布于各矿体中,且分布较均匀,矿体中最高品位达0.0079%,平均为0.0074%,具综合利用价值。含铜矿物为黄铜矿,主要分布于V1-Ⅱ、V1-Ⅲ中,矿体中最高品位达0.099%,平均品位为0.084%,具一定的综合利用价值;镉仅分布于V1-Ⅱ中,品位为0.03%,具一定的综合利用价值。
(1)将深部矿与浅部矿结合起来研究,先是对浅部矿的精细研究,再扩展到对深部矿的探索,将浅部做细,向深部开拓,这符合认识规律。
(2)湖南省大垄铅锌矿大规模成矿是在区域构造热事件中发生的,它们多集中在构造转换带中,其成矿热动力源于深部,而矿床就位于浅表环境,即矿在浅表,而根源在深部。因此,成矿的深部背景与浅表就位是一个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同一成矿系统,在不同深度环境中可形成不同矿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矿床,可见,矿源是核心,在深部或在浅表成矿是现象。
由此推之,该矿田找矿的目标就不只限于单个矿种和矿床类型,而应该是找寻该区存在的矿床组合或矿床系列,即由一定成矿系统产生的全部矿种和矿床类型。这样以一个成矿系统中所形成的矿床系列(组合)作为找矿的整体目标,有利于建立起区域找矿的战略思路,可以胸有全局、举一反三,线索较多,信息量大,回旋余地也大。这就增强了找矿工作的主动权,与“单打一”的找寻单个矿种和矿床类型来比较,更有利于提高找矿命中率。也可据此思路合理的适时争取矿权,降低一定风险。具体到湖南省大垄铅锌矿矿床,就是要把其放到整个湖南省大垄铅锌矿内统一来分析,把矿田内分布的多个矿床放在一个成矿系统中来研究。因为成矿作用往往是由多重地质事件引起的,并在有利的地质环境中形成多个矿床。
(1)充分收集已有地勘和矿山多年生产积累的资料,加强综合研究,认真总结矿区岩浆岩、构造等成矿控制因素,总结矿化规律,指导找矿工作。
(2)选择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潜力较大的3线至29线间矿山限采标高以下作为本次勘查的主要区段,以寻找铅锌新增探明储量,实现老矿山找矿的重大突破为目标。以钻探工作为主要工作手段,对区内铅锌资源作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