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晶晶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江苏 昆山 215300)
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以及因退行性而继发的腰椎滑脱等。目前针对腰椎间盘的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治疗,其中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手术方法,钉棒系统内固定能够使手术椎体获得持久性的稳定,同时维持了术区椎体间距使得椎管的正常形态得以保留和维持[1]。但是该手术方法创伤较大,术后疼痛较为严重而使得患者因为恐惧而不愿意进行手术,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如何降低或者消除患者的疼痛成为研究重点[2]。我们对本院2018 年1 月~2018 年12 月对35 例腰椎后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的患者通过加强疼痛护理,得到良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共计纳入35 例患者(腰椎间盘突出20 例,腰椎管狭窄 10例,腰椎滑脱5例),男18例,女17 例,年龄46 岁~77岁,平均年龄(60±1.3)岁。
术前护理除常规护理外,主要进行以下几项护理方法:(1)向患者解释手术方法及预后,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恐惧;(2)超前镇痛,入院后常规曲马多缓释片100mg +西乐葆20 mg Bid 口服直至手术,以此来维持其镇痛效果,可有效降低手术应激而导致痛阈降低引起的疼痛的发生机率。
术后护理方法包括:(1)术后对所有患者均行心电监护,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监控患者的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术后24h内应至少对患者的疼痛进行三次评级,当疼痛升级及时评估;疼痛≤3分,每天下午2点评估一次;疼痛≥4分出现时随时记录,4-7分维持时,每天评估两次(6:00,14:00);8-10分时,每天6:00、14:00、18:00。疼痛大于6 分时,给予盐酸曲马多针肌肉注射或帕瑞昔布静脉注射。(2)体位护理: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疾病采用的麻醉方法为气管插管全麻,因此在术后应对患者保持平卧位,防止术后麻醉状态未清晰而引起窒息、误吸等,平卧位对伤口压迫能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在术后6-8h后应协助家属将患者翻身侧卧,且尽量将颈、胸、腰椎体在同一轴线上。(3)功能锻炼:术后当天天即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腘绳肌训练、臀肌训练及踝泵运动,每次30 下,每天3 次,防止深静脉血栓和肌肉萎缩;术后1-2天行身体等长伸展、改良式臀肌训练,每次30下,每天3次;术后3天即行直腿抬高运动,防止神经根黏连;术后一周行腰背肌锻炼,病人仰卧于床上,小腿与床垂直用力,使身体其他部分离床拱起像拱桥一样。可使脊柱两侧腰背肌得到锻炼,增加脊柱的稳定性;最后根据医嘱决定患者下床时间,护士至床边指导患者佩戴腰围或者胸腰支具正确下床活动(三部曲),防止跌倒。
帕瑞昔布40 mg Bid iv,术后7天;同时给予患者西乐葆静脉滴注,剂量为200mg(每日两次);若发现患者当日的VAS评分过高,则给予患者盐酸曲马多片口服,当患者的疼痛程度较为严重时,应立即向主管医生报告,同时在“护理记录单”中进行相应记录。对于VAS评分在4分以上的患者,应在患者接受镇痛治疗后4h内再次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直至患者VAS评分小于4分。进行镇痛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后护士应进行追踪评估(静脉或肌肉注射后30 min 或者口服药后1 h),并记录评估结果。
VAS评分细则如下[10]:每个个体痛阈不同,且患者的疼痛不能被检验学所测量,因此采用VA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即在纸上划一条线段,起点记为0、终点记为10,0表示患者与正常人相同而感觉不到疼痛,10则为患者感到剧痛,受试者按照自己的疼痛程度对于不同部位作出标记;其后将线段等分为十等份,每一份计为1分,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
基于对患者的随访和评估,疼痛护理结果表明:3例患者由因为神经压迫时间较长的原因出现了没有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而其他患者的疼痛评分范围均在0-3分,这些患者双下肢可以进行正常锻炼,达到了预期的护理效果。
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因具有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并发症较少等优点,越来越多的医生选择此手术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近来更有研究证明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在缓解疼痛方面比内科保守治疗效果显著[3]。然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的切口较大、创伤严重,导致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所承受的疼痛较为严重,围术期疼痛护理的重要性正被临床逐渐重视[4]。因此,骨科医生应该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前提下,将患者术后早期和中期的疼痛降到最低水平,配合系统有效的术后康复,改善治疗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