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忠正,李 刚,杨文金
(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0)
乐马厂银矿古代最早在西汉年间就在开采,经过唐、明、清及新中国,特别在乾隆十三年大旺,当时从事开矿及相关从业人员多达十万人等,当时的朱提银闻名全国,朱提银更被选为“皇家贡银”,鲁甸也被命名为朱提邑。乐马厂银矿其自北向南划分为弯腰树、观音山、黄珙山、老君山四个矿段。
乐马厂矿区地层由震旦系上统灯影组至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均有不同程度出露,总厚度达1500m以上,其间因构造运动影响,导致上奥陶至上石炭统间部分地层缺失。乐马厂逆断层下盘出露完整,层序清楚。
观音山矿段在上述地层中与银矿化关系密切的层位岩性主要为下寒武统渔户村组硅质白云岩、硅质岩,八道湾段钙质粉砂岩夹泥岩,玉案山段粉砂质泥岩、白云质粉砂岩;沧浪铺组下部红井哨段石英细砂岩夹紫红色、黄绿色粉砂质泥岩。
矿区构造与区域构造相吻合,主要以北北东向构造为主。褶皱构造以龙头山背斜为主,尚有次级的手把崖背斜以及发育于推覆断层上盘的背、向斜构造。断层构造以叠瓦状逆冲——推覆断层为主,主要有F1、F6、F5,其次发育次级配套断层F2、F6、F15、F9及后期断层F7,构成乐马厂矿区复杂的构造格架。
观音山矿段的控矿构造主要为F5、F6、F11断层内控制的矿体及F5断层上盘萝卜地背斜内渔户村组地层内的含铜银似层状矿体(群)。
矿权区范围外西南出露岩浆岩以峨嵋山玄武岩组(P2β):分布于矿区外围西南角,为深灰色斑状、杏仁状、致密块状玄武岩,底部为凝灰岩,含星点状黄铁矿。
观音山矿段内矿体(群)主要赋存于断层破碎岩带及破碎带附近上、下盘岩层中,受牵引断层渔户村组背斜形态控制及断层破碎带形态控制。
其主矿体为隐伏状矿体,呈透镜状、层状、似层状产出,埋藏深度126m~517m,矿化连续性较好,其形态受渔户村组地层背斜形态控制,矿体从4线到10’线由1330m标高向下到900m标高往下逐渐延伸,到10’线与12线之间尖灭,空间上向北东倾伏,走向长约400m,大致位于地表龙泉河下部,东西宽度40m~150m。
厚度0.94m~25.86m,平均6.30m,厚度变化系数112.71%,属厚度较稳定矿体。
乐马厂银矿矿床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演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沉积阶段:沉积物为富含有机质的不纯碳酸盐及钙泥质碎屑岩,该区域地层中铅、锌、铜、银等元素的含量高于正常沉积区同类岩石含量(克拉克值)的数倍至数十倍,物源区热液活动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铜、银、铅、锌、锡、钨等矿质来源,初始的矿源层形成。
(2)构造热液叠加富集成矿阶段:构造热液将成矿元素进一步活化并运移至有利构造部位(层间断裂、裂隙带、断裂带周边有较好容矿岩性的地层),成矿元素进一步富集,形成铜银矿体。
综上所述,矿床成因类型属构造控矿、热液改造成矿型层控矿床。
(1)区域性断裂及岩性标志。规模较大的区域性背斜核部的逆冲~推覆断层及旁侧次级断层的破碎带,是矿化富集的场所。F1、F6、F5主断裂破碎带,直接控制了矿体;F2、F11次级断层构造带,在矿化多次叠加部位富集成矿。在断裂两盘为碳酸盐岩分布的断层产状变化转折地段,往往是矿化最易集中的部位。
(2)地层标志。本矿区渔户村组地层内含银、铜、铅锌背景值相对其它地层要高,在此地层内若出现褶皱,断层的综合构造作用,就有利于成矿元素的运输富集,在逆冲断层上部背向斜核部位置,往往是矿化最易集中的部位。
(3)围岩蚀变标志铁锰化、铁锰白云石化或方解石化、硅化、铜矿化等围岩蚀变,是最直接的找矿标志。
(4)Ag、Cu、Pb、Zn等元素的综合化探异常带,是良好的找矿靶区。
(5)地表褐铁矿、软锰矿等“铁帽”标志预示着深部有原生矿的可能。
(6)地表古人遗留的“废矿堆”,冶炼的炉渣,采矿老硐是找矿的间接标志。
上述地质构造、岩性组合、矿化蚀变、化探异常、古采矿冶炼遗址等方面,是寻找本类型银矿床的综合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