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娜, 须 卫
(北京化工大学 a. 马克思主义学院, b. 文法学院, 北京 10002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实行开放政策,西方社会思潮相继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和政治信仰的培育和塑造,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以唯心主义为出发点,以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歪曲、篡改中国历史,特别是歪曲、篡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改革开放历史的负面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和渗透,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以伪造或篡改历史真相的形式,向人们传递错误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形象,阻碍人们正确认知历史。如果长期接受错误的历史知识,人们容易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正确的方向,并会阻碍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从2012年开始,“大数据”一词就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大数据以其传播速度之迅速,传播手段之多样,承载内容之丰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场剧烈的变革。大数据时代为资讯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与此同时,它也为负面、不实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可以借助的手段。青年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高校大学生又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在全国网民总数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例最高,达到26.8%,在职业结构组成部分中,学生群体又以25.4%的比例位列第一[1]。大学生网民数量多,适应性、接受能力和猎奇心理都强,容易成为大数据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渗透的重要对象。在大数据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其本身具有的特性,以新的形式不断向高校渗透,对当代大学生施加影响,给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大数据时代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自媒体技术的飞速崛起。相继产生的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为人们搭建了发表自我见解和评论的渠道,同时,也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和渗透提供了平台。随着自媒体网络的出现及迅速普及,其逐渐取代了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资讯传播的主要通道。
借助自媒体平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在以新的形式加紧渗透。从对伟人领袖的肆意抹黑,到对英雄烈士的戏说丑化;从“作业本”与加多宝侮辱烈士的恶意营销,到屡见不鲜的“精日”拍照事件等。这些扭曲、抹黑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案例,无一例外都是通过自媒体平台传播、发酵,从而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到的是,在大多数反对和抵制这种扭曲、抹黑声音的背后,由于大数据时代信息交互性的增强,舆论形式难以把控。加之自媒体网络的匿名性特点,这些事件的背后也不乏支持者赞同的声音,他们或是继续转发不实信息,或是发表与主流思想相悖的观点。若这些现象被别有用心者利用,更会助长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传播。
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借助文艺影视作品为依托进行渗透,使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传播更具有隐蔽性,大数据时代信息辐射范围的增大也增强了其传播效果。
近些年甚嚣尘上的抗日神剧,歪曲革命历史,不仅是对历史的亵渎,更会对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恶劣的影响,并阻碍青少年对历史事实的正确认知和判断。恶搞《黄河大合唱》《红色娘子军》的文艺表演,既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革命烈士、民族尊严的诋毁。在影视作品播放过程中新兴起的弹幕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载体。
借助所谓“旧史新说”的旗号进行渗透,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想传播的手段之一。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重新解密历史真相”的名义,刻意篡改历史真相,为反面历史人物翻案,对革命英烈妄加批判,试图营造“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的历史氛围。例如,2013年第11期《炎黄春秋》发表的名为《“狼牙山五壮士”的细节分析》一文,借助“重新探索历史”的名义对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进行抹黑;还有历史虚无主义者将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现代化建设等污蔑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手段,甚至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些人口中也并非人民和历史必然的选择。
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碎片化特点,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历史虚无主义者的宣传手段在于借助历史细节,断章取义,以支流代替主流,对历史真相加以歪曲和丑化。“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转折期,成人意识增强,但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3],因此,大学生在浏览信息时由于自身知识积累的不足或者是缺乏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力,便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片面地听其言,陷入其所设的圈套;对历史虚无主义宣扬的观点信以为真,从而影响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政治信仰等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古人云,“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4]从历史真相中,人们可以借鉴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给予未来以警示和启迪。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进行篡改和虚无,使历史真相模糊化,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对信息和资讯的判断能力不足,很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渗透的影响,形成错误的历史认知,从而阻碍正确历史观念的形成。一旦错误的历史观念在大学生的头脑中扎根,就可能会形成错误的价值判断标准,从而影响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并且对当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现状也产生错误的判断和分析。
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不断变换形态,借助媒体网络、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和渗透。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国际化交往更加密切,为西方思想的渗透提供了渠道。通过网络,把夹杂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影视、歌曲、文学作品等形式传播到中国,并在大学生群体中扩散。TED、慕课等网络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传播着西方价值观。由于历史虚无主义具有隐蔽性、渗透性特点,对高校大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造成了很大冲击。
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就是通过对历史真相的歪曲和历史人物的抹黑,达到动摇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目的。
历史虚无主义者抹黑和丑化党和国家领导人,并将其“妖魔化”,借此来释放不实信息;以戏谑形式和手段调侃、侮辱革命先烈,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历史虚无主义者抓住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挫折和一些尚未解决的社会问题大做文章,将社会负面现象肆意放大,歪曲和污蔑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鼓噪与主流价值背道而驰的思想和言论。
大数据时代自媒体平台的兴起催生了一批网络“意见领袖”,他们拥有大批粉丝和追随者。“意见领袖”经常在网络上发表评论和意见,在这些所谓“意见领袖”中也不乏别有用心之人。他们在言论中利用历史片段隐晦地传播带有历史虚无主义性质的内容,企图引导舆论走向。历史虚无主义者对历史的评价脱离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对时政的分析缺乏客观公正的态度。高校大学生在浏览这些信息时,很容易误入这些“意见领袖”精心设计的圈套,从而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产生动摇。
宣扬革命无用论、社会主义道路歧途论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惯用伎俩。历史虚无主义者宣称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是多余的,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散布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由少数人决定的、并不能代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等谬论。历史虚无主义者抓住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失误,放大失误并脱离具体实际地加以评论,试图以此来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如资本主义。
大数据时代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给资讯的扩散带来了更为便捷的渠道和方式。与此同时,网络信息还存在碎片化、匿名性等特点,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提供了可能。打着“解密”“探索”等旗号,用片段式的信息拼凑成历史“真相”,对中国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道路肆意歪曲。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就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唯心史观,是具有政治目的的意识形态。它以西方资本主义的立场为中心,宣扬的是一套完全不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体系。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少数人对社会的不满,煽动民众情绪。现在的大学生普遍面临着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渗透影响下,难免受其影响,滋长不满情绪,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心和认同感。除此之外,历史虚无主义还鼓吹西方蓝色文明,将中华文明称为腐朽、没落的文化,无视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大学生若受此影响,还会损害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从而影响其文化自信的培育。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言论等都造成了不良影响。高校应该从多方面重视学生的思想动向,采取多渠道、多手段的应对方式,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和危害。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应该根据当前社会思潮的发展状况,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适时开设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课程。帮助学生从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概念,到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等加深认知;使大学生能够认清历史虚无主义,辨别历史虚无主义,从而有效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有了相应的课程设置,就需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技术,搜集典型现实案例,通过图片展示、片段播放等形式,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和渗透。通过公众号平台向学生推送学生关心的时事政治,鼓励学生进行转载,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惑。学校相关部门要及时给予解答。
建立和强化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理论水平和自身素质,及时准确辨别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和动向,加强对专业课教学的规范,要求专业课教师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高校具有育人功能,学生的思想状况受环境影响很大。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能够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积极进取,获得自身更大的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道德、艺术、教育等的引领作用, 可以确保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流和基调[5]。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6]
帮助和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校园学生组织、社团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成立历史学习和兴趣团体,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真相。组织学生参观历史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历史电影、纪录片等,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历史,对历史事实加深印象和体会。通过校园展板、横幅标语、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手段、渗透方式进行剖析,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应加强校园舆论掌控力度,把握校园舆论导向话语权。通过开设校园专题网站进行宣传,网站可设立“历史故事大家谈”“红色事迹我宣传”“英雄伟人美名传”“虚假言论辟谣板”等多个模块,揭穿历史虚无主义的抹黑歪曲言论,澄清历史真相,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并转发,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氛围。注重培养学生“意见领袖”,发挥学生带头人的作用。学生“意见领袖”通过网络发声、现实学习生活中具有的号召力,发动更多的同学了解历史、尊重史实,认清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帮助大学生了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需要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关注与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6]建立校园舆情监测系统。通过大数据把握学生思想动向,及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关注和教育。班主任、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诸如具有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等偏离主流思想的观点及时进行干预与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正确的价值评判准则。
国家的发展和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对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更加要求大学生在新时代,肩负起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宣扬历史真相的重任,在国家发展建设的道路上努力奔跑,争做时代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