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妙恒,李治敏
(1.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广东省口腔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口腔牙科患者在诊治期间需使用较多的设备、仪器,特别是高速涡轮钻进行钻牙时的震荡以及口外拔牙时需切开黏膜等,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导致极大的应激反应[1]。牙科恐惧症指的是患者在牙科诊治时表现出面色苍白、尖叫出汗、气短心慌、不安烦躁等紧张焦虑的状态,严重时即使存在牙病也拒绝就医的情况[2]。因此对于牙科患者而言,在其诊治期间加强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牙科恐惧症患者分组实施常规护理及其联合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就其症状减轻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作如下详述。
从我院口腔牙科2018年4月-2019年4月间收治的存在牙科恐惧症的患者160例,根据随机性原则分作2组,参照组8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讨组80例患者则辅以人文关怀护理。结合患者体征、症状表现等,通过Venham临床焦虑与合作行为级别评定量表予以评价,可分为0-4级。当患者可迅速正确回答医师提问,能够自觉、良好的配合医师为0级;患者的双目紧闭、面部表情不自然,仍能与医师配合时为1级;当患者肌肉紧张、唾液分泌增加、面部表情僵硬时,能做到不影响医师操作时为2级;当患者的呼吸频率已不协调,存在自我憋气表现,频繁吐水,心率增加,难以正常完成诊治时为3级;当患者听到涡轮机启动声音即全身扭动,抗拒医师的操作,出汗明显增加,并有恶心呕吐现象,且医师已无法完成诊治时为4级。纳入标准:Venham分级为3-4级患者,并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类型重症疾病患者,存在精神类疾病患者。
参照组:年龄19.7-58.2岁,平均年龄为(33.98±9.74)岁,男女比例49:31。研讨组:年龄20.1-58.4岁,平均年龄为(34.21±9.35)岁,通过对比可发现两组患者间资料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
参照组8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遵照流程进行消毒、杀菌,适当的心理安慰,必要的健康知识宣教等。研讨组80例患者则辅以人文关怀护理,具体实施步骤安排:
1.2.1 接诊时
在患者一入院即开展耐心细致的沟通与交流,将患者作为服务核心,一方面关注患者身体上的不适症状,另一方面在其精神层面也予以抚慰,注重操作时的细节处,可让患者坐于治疗椅上,为其适当调整座椅的位置,当面将一次性口腔治疗盘手拆开包装,同时为患者说明诊治时所使用的器械均为一次性或采用高温高压予以消毒的,针对不同的牙病患者事先准备好相应器具并规范放置,便于取用,可进一步提升疗效,缩短时间。
1.2.2 治疗时
在进行诊疗前应告知患者可用事先备好的温水漱口,护理人员将蘸好红霉素软膏的棉签涂抹于患者的口周来保护皮肤,避免张口时间过长造成口角牵拉。在麻药注射、根管冲洗之前应告知患者,可让患者闭上双眼,避免视觉刺激,采用细且痛感轻的针头注射麻药,可轻声与患者交谈,转移其注意力。治疗期间告知患者将可能出现的状况,让其知道医师正在做什么,指导其通过深呼吸的方式予以放松。对于恐惧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让其亲友陪伴身边。
1.2.3 诊疗后
治疗完成,可将患者口唇周围的残留物清除,同时告知患者治疗后按时复诊、防止暂封物脱落等一系列注意事项,并强调可能出现疼痛加剧、出血等并发症,如发生,应及时联系医师。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的Venham分级情况。
记录数据于SPSS18.0软件中处理,护理干预后的Venham分级情况作为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P<0.05说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研讨组80例,1级52例(65%),2级25(31.25%),3级3(3.75%),4级(0);参照组80例,1级37(46.25%),2级24(30.%),3级16(20.%),4级3(3.75%)。研讨组护理后1级患者例数明显高于参照组,而3级患者例数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在临床牙科诊治中,多数患者治疗前的焦虑程度明显高于实际治疗过程中,在治疗后普遍明显降低,这充分表明想象的疼痛感觉会大大超过牙科诊治中的实际体验[3]。在本研究中采用Venham分级量表对于牙科恐惧症状级别进行评价,量表是基于实验对象的体征与症状表现,客观反应患者恐惧症状的水平[4]。人文关怀护理是以患者的舒适与方便为根本目的,通过为患者进行科学的、个性化的口腔知识教育,有效改善患者的紧张情绪,从患者的角度去体会过程中的痛苦,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增强患者治疗的依从性[5]。综上所述,人文关怀护理有效减轻牙科恐惧症,有效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