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广东 韶关 514030)
岭脚锡钨矿处于北东向郴县-怀集断褶带与北西向瑶安复背斜交汇地带,西山岩体南部,与中生代清水及临武盆地相毗邻,成矿地质条件较好。
据岩矿鉴定结果,区内局部岩石具角岩化,见磁黄铁矿化透闪-阳起石-透辉石角岩、钙硅质角岩、黑云电气石绢云母板岩等,显示了岩石发生了热变质作用[1]。第四系(Q):分布于矿区沟谷及低洼地带,主要为残坡积和冲积层二类。残坡积层分布于山坡、山间洼地,以粘性土、基岩碎屑为主,厚度1m~3m;冲洪积层分布于河谷及其阶地,主要为砾石、砂等,上部含较多的粘粒、粉砂等,厚度一般3m~8m。
矿区北西侧4km为西山花岗斑岩体。矿区内地表除在岭角对门山见及一条石英斑岩脉外,不见岩浆岩出露。但有隐伏岩浆岩存在,在13线ZK03号钻孔,于孔深477.05m~477.68m处见浅肉红色细粒花岗岩脉。
矿区发育褶皱与断裂,节理裂隙也较发育。
1.3.1 褶皱
区内发育的次一级褶曲皆为小型褶曲,轴向北西西—北西,主要为同斜、倒转或尖棱褶曲,幅度一般仅几~十余米,个别可达几十米,局部见云母线脉切割向斜轴部。
1.3.2 断裂
区内断裂除较大规模的F1断层之外,所见均为小规模断层,据断层与含矿石英脉的穿插或切错关系,将区内断层划分为成矿期前和成矿期后断裂。
(1)成矿期前断裂:区内已发现成矿期前断裂51条,按产状可分为二组,一组倾向120°~160°,倾角63°~85°,另一组倾向340°~20°,倾角40°~75°,主要发育于矿区南部。各组断裂均见断层角砾岩带,断裂带较稳定平直,带宽0.05m~0.30m,角砾成份主要为变质碎屑岩(变质粉砂岩或变质细粒石英砂岩),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和硅质。胶结较紧密,见少量石英云母线(细)脉或团块穿插其中,局部见黄铁矿化,呈星点状分布。经光谱分析,角砾岩中含WO30.003%~0.03%、Sn 0.01%~0.1%、Cu 0.01%~0.03%、Zn 0.01%~0.03%,人工重砂鉴定中见少量粒径0.1mm~0.2mm的黑钨矿颗粒,及少量锆石、毒砂等。断层面上可见擦痕,近断层围岩还见有轻微挤压、揉皱现象。
(2)成矿期后断裂:区内成矿期后断裂主要表现在对含矿石英脉的破坏作用,可见含矿石英脉被一系列的断层切割错断(照片2)或挤压破碎。根据断层产状不同,可划分为四组,主要的有二组,一是走向50°~70°,倾向主要SE,部份NW,倾角60°~80°;二是走向120°~140°,倾向SW,部份NE,倾角76°~80°;次要的也有二组,一是走向10°~20°,倾向SEE和NWW,一般倾角20°~74°;二是走向80°~90°,倾向SSE~S,倾角多为72°左右。各断裂一般有0.05m~0.20m的角砾岩破碎带,带内角砾岩的角砾成份为围岩碎块,含少量石英碎块,胶结物以泥质为主,少量硅质、铁质。胶结牢固程度不一,大多较牢固,部分在靠近石英脉处胶结较差。可见断层附近的石英脉和围岩,局部因受牵引而发生弯曲现象。
F1断层:发育于矿区中部,岭脚至楠木冲一带。断裂控制长570m,破碎带宽度10m~>20m,产状325°∠65°~70°。岩石遭受二次以上的构造应力作用,第一次为绢云母板岩发生破碎,形成角砾,被硅质、微粒石英胶结而成为构造角砾岩。第二次破碎,使第一次形成的构造角砾岩再次发生破碎形成新的构造角砾,胶结物为次生石英、方解石、赤铁矿等,次生石英绕角砾生长,或呈梳状、对称梳状排列,另见隐晶硅质、绢云母、绿泥石、铁质等呈条带状集合体定向排列于胶结物边缘。破碎带中见大量滑动擦痕,滑动面倾向310~340°,倾角70°左右。对挤压破碎带采样化学分析结果含WO30.0223%、Sn 0.023%。
区内变质作用主要有区域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浅变质碎屑岩是本区钨、锡主要赋存层位,也是南岭地区钨、锡重要赋存层位。动力变质作用主要类型是由脆性断裂引起的碎裂作用,多发生在断裂带中,形成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等。
目前,本矿区共圈定出主要锡矿体、钨矿体及钨锡矿体共17条。矿体基本特征:呈近北北东向展布,倾向东南,倾角58°~80°。矿体宽(真厚度)0.05m~3.91m,走向长47m~589m,沿倾向断续或推测延长56m~470m。矿体海拔标高主要集中在+258m~-268m。
(1)矿石类型。矿石的自然类型有原生矿石、氧化矿石,矿石的工业类型主要为石英黑钨矿矿石、石英锡石矿石和石英黑钨矿锡石矿石等类型矿石。
(2)矿石矿物成分。矿石金属矿物有黑钨矿、锡石、白钨矿、毒砂、黄铜矿、黝锡矿、辉铋矿、黄铁矿;脉石矿物有石英、长石、萤石、黄玉等。
(3)矿石化学成分。通过对区内127条矿脉236个样品的化学分析统计,结果含WO30.00%~10.95%,平均0.50%,Sn 0.00%~5.17%,平均0.34%。矿石化学分析含金属矿结果如表1。
(4)矿石的结构构造。矿石结构有微细粒粒状变晶结构、自形中粒粒状变晶结构和齿状镶嵌粒状变晶结构,矿石构造有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及角砾状构造。
区内见石英斑岩,钻孔477m下发现细粒花岗岩,结合本矿床特点,认为本区锡钨矿床成矿作用与深部隐伏的燕山期花岗岩岩浆活动有关。矿床成因类型:岩浆期后高—中温气化热液充填石英脉型锡钨矿床。
燕山早期第三阶段地壳深部的中酸性岩浆在应力作用下,上升侵位至浅部,由于区域构造和岩浆活动的应力叠加,形成了以北东走向为主的一系列构造裂隙,深部应力相对集中,形成了较宽的裂隙,上部应力相对分散,形成的裂隙相对较多,脉幅较小,分布较广。矿液在成矿过程中作有规律的演化,从高温到低温,从早期锡钨到晚期的黄铜矿等硫化物的变化。矿床的成矿模式如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