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1],这既是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也是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还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体现。站在新的历史当口,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更加强调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为此,厘清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理论本质、时代要求和实践进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新时代强调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无论从国家层面、政党层面还是民族层面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能够更好地凝聚和增强人们的国家共识、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和促进民族复兴的实现,进一步增强人们的国家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
在国家层面,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能够更好地培育人们的国家认知共识、凝聚人们的国家情感共识、增强人们的国家认同共识。一是能够培育和提升人们对国家基本体系的认知共识。国家基本体系不仅蕴含国家理论体系、文化体系、功能体系、治理体系、发展体系等内容,而且蕴含国家领导体系、国家制度体系等内容,融合了我国政党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等内容。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将国家与党、社会主义的发展融为一体,将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同步推进,既有助于人们自觉认知国家基本理论,又能够促使人们自觉认清国家发展与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发展息息相关,更好地培育和提升人们对国家的系统认知,达成国家认知共识。二是能够培养和凝聚人们对国家归属荣辱的情感共识。对国家有强烈的归属感、把国家荣辱与个人荣辱融为一体,是达成国家情感共识的重要旨归。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进一步明确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国家利益的逻辑关系,能够将人们的情感诉求、价值追求,与党、国家、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和荣辱兴衰联系在一起,促使人们认识到个人价值只有在党的领导、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实现,更好地培育人们对党忠诚、对社会主义信任、对国家信赖的情感价值,进而更好地凝聚人们对国家的情感共识。三是能够凝聚和增强人们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共识。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就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是达成国家认同共识的基础和前提。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能够有效破解人们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质疑,实现国家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有机统一,促使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广泛认同,进一步凝聚人们对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共识,增强人们对国家发展的认可度、支持度,进一步强化国家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
在政党层面,新时代坚持实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能够更好地坚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和改善党的全面建设、增强人们对党的政治认同。一是能够更好地坚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历史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做出的正确选择。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国家发展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在我国只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不可动摇性,进而更好地坚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二是能够更好地加强和改善党的全面建设。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和改善党的全面建设,既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了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建设的思想,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2]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将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及时发现和解决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更好地破解党内“四风”问题,促进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进而增强党的政治能力和领导能力。三是能够更好地增强人们对党的政治认同。人们对党的政治认同,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形象问题,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效果问题,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能否长期执政的问题。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既能够强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是领导一切的,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坚定人们爱国就必须要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又能够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歪曲、否定和误解,深刻认识和理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始终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进一步增强人们对党的政治认同。
在民族层面,新时代坚持实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对“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3]具有重大意义。一是能够振奋民族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信念支撑。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民族得以自信的根本。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能够进一步汇集中国共产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团结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能够进一步激发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进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定信念支撑。二是能够凝聚全民族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力量支撑。只有振奋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生机活力才能得以进一步彰显,中华民族的磅礴之力才能得以更好地凝聚,才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能够更好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统一起来,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凝聚起全民族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民族力量支撑。
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体现,是新时代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爱党必须爱国,爱国一定要爱党,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一方面,爱党是爱国的本质体现,爱党必然要爱国,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爱党和爱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就自觉将共产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自觉肩负起实现民族独立振兴、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责任和使命,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深刻体现了对国家的期许和热爱,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相一致,爱党和爱国相统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始终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服务,这就决定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建设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就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爱,爱党和爱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另一方面,爱国既是具体的情感表达,也是真实的行为实践,爱国一定要爱党,爱党和爱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爱国是对中华大地的真切热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扬、是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深刻认同、是对全体中国人民的真心爱戴、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动实践,其本质就是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具体表现为对国家的强烈归属感、对人民的强烈责任感、对党的强烈拥戴感、对社会主义的强烈认同感,深刻体现了爱国和爱党的内在统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不容任何人、任何组织质疑,爱国就要爱党,就要爱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就要始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继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不懈奋斗,把爱党和爱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爱国必须爱社会主义,爱社会主义一定要爱国,二者统一于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一方面,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爱国就必须要爱社会主义,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做出的正确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国家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此,爱社会主义就一定要爱国,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爱国与爱社会主义不可分割,二者统一于中国共产党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指出,“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4]。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只有中国共产党勇担使命,推动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因此,爱社会主义一定要爱国,爱国必须爱社会主义,二者统一于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
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来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习近平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5]。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80多年历史中,中国各阶级人民一直致力于探索救亡图存的救国方案,并进行了种种尝试,但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导致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中华民族复兴举步维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以来被剥削被压迫的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根本政治保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代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中国近代史表明,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性跨越。因此,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就是对国家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三者内在统一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中。
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经过实践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当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提出了许多新的时代要求,既要注意区分“统一”的层次性,又要注意把握“统一”的对象性,还要注意研判“统一”的真假性。
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在道德情感层次、制度约束层次和理性自觉层次上具有不同的要求。一是道德情感层次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这是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最基础层次的要求。情绪情感是一种自发的心理活动,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国人,大多数民众并未亲身经历近代以来的苦难,并未亲自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青年学生还未能亲自投身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很难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去体验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社会主义三者的紧密联系,因而在情感态度和道德要求上,应主动学习了解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更要懂得新时代美好生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奋斗出来的,进而对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强烈的情感归属,在思想认识上对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给予支持和赞成,主动参与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去。二是制度约束层次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这是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最关键层次的要求。制度约束是一种硬性约束,是制度层面的制约和规范。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需要对大众爱不爱党、爱不爱国、爱不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和行为在制度上作出规范性约束,从制度层面规定或明确哪些思想或价值观念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什么样的行为有损党和国家的利益与形象,怎样做才能实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等。如面对当前严重的“港独”“台独”等思想,针对一些激进分子做出损害中国共产党形象、损害国家形象、损害社会主义发展的行为,迫切需要在法律层面做出制度性规定,对有关人员予以更刚性的制度性约束。三是理性自觉层次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这是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最根本层次的要求。理性自觉是一种高度觉悟下的思想活动和行为实践。理性爱党,要求我们既不把党“神化”、不过分鼓吹党“万能”,也不“污化”党的形象、弱化党的地位和作用,对党的历史认知理性、对党发挥的作用和做出的功绩认同理性。理性爱国,要求我们必须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不做有损国家荣誉、威胁国家安全的事,自觉把国家利益与个人荣辱有机统一起来。理性爱社会主义,要求我们既不搞社会主义“万能论”,也不诋毁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能够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去,努力实现对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理性自觉认知认同。
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针对不同的主体对象具有不同的要求。一是针对中国共产党员及党政领导干部,要求必须积极践行与共产主义理想相一致相统一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重要的身份标识和安身立命之本”[6],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员的自我修养、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身边的普通民众发挥着重要的带头示范作用。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要求共产党员、党政干部必须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忠诚于共产主义理想,必须以身作则,自觉践行与共产主义理想相一致的行为,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共产主义,自觉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二是针对普通民众,要求必须积极践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一致相统一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我国是人口大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真心支持和衷心拥护。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要求普通民众从心理上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认同完全统一的中国和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在行为上支持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支持并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三是针对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要求必须积极践行与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相一致相统一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外侨胞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支持和参与。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要求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真心支持和衷心拥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认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愿意且主动为实现香港、澳门、台湾的繁荣稳定,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贡献智慧和力量。
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要注意研判不同对象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假情况、注意甄别其思想与行为是否统一,坚决防止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表面性和虚假性。一是注意研判新时代共产党员思想与行为是否统一,是否真心认同真正信仰共产主义理想,是否真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共产党员真心认同、真正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重要表现。“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客观实际以生动的形式进行的汇集聚合”[7],面对党内“四大风险”“四大考验”和“四风”问题,新时代要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必须善于甄别并及时发现党员及其领导干部是否存在理想信念动摇、共产主义信仰不坚定等思想问题,是否存在口头上、表面上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实际上却在背后散布歪曲党的言论、丑化国家形象、泄露国家机密、出卖党和国家的行为;是否存在思想与行为相背离、是否存在心理背叛与行为“出轨”,这是研判新时代党员及其领导干部是否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前提性要求。二是注意研判新时代普通民众思想与行为是否统一,是否真心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真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人民群众真心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前提,是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重要表现。面对国内网络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的泛滥,新时代要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必须准确掌握普通民众的思想动态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甄别和把握普通民众是否真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否真心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针对不同民众的思想和行为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对于真心支持和拥护的民众要积极鼓励,对于虚与委蛇、摇摆不定的民众要教育引导,对于抵制、反对的民众既要态度坚决,用法律、制度约束其行为,又要努力疏导,通过释疑解惑匡正其思想认识,这是研判新时代普通民众是否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基础性要求。三是注意研判新时代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思想与行为是否统一,是否真心拥护祖国统一,是否真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真心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重要表现。2019年以来,香港特别行政区出现的“暴力颜色革命”,严重威胁香港地区的繁荣稳定,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制造暴乱,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恐慌,妄图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面对部分地区的严峻状况,新时代要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判断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是否真心拥护祖国统一,是否认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否真心热爱祖国,是否真心认同“一国两制”,这是研判新时代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是否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最为迫切的时代要求。
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在实践上需要以史共情激发情感共鸣、以情蕴理涵养理性素养、以理铸魂强化爱国主义精神,在爱党中体现爱国、在爱国中体现爱社会主义、在爱社会主义中体现爱党。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8]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必须学习了解党史、国史和社会主义史,以史共情,在掌握相关历史的同时激发人们对党、国家、社会主义的情感共鸣,以此培养人们的“党情”“国情”和“社情”。一是注重中共党史教育,激发爱党爱国的自觉性,在爱党中体现爱国情感。进行中共党史教育,帮助人们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组织建设和发展状况,把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体悟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不懈奋斗的艰辛,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孕育出的精神谱系,知史爱党。在重温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过程中,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制度优势,增进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热爱,感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激发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情感共鸣,在培育爱党过程中体现爱国情感。二是注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教育,激发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动性,在爱国中体现爱社会主义的情谊。进行国史教育,帮助人们了解七十年来的社会主义探索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明晰中国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掌握中国未来发展的目标蓝图,进而认同国家七十年来的发展成就,珍惜新时代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国精神和时代精神,知史爱国。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拥有的传统和价值的充分认同与肯定,是对其文化旺盛生命力所保持的坚定信心和希望。”[9]在学习国史的过程中,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而培养人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归属意识,培养人们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情感共鸣,在培育爱国过程中体现爱社会主义的情谊。三是注重社会主义史教育,激发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在爱社会主义中体现爱党的情怀。进行社会主义史教育,帮助人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建设和发展的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懈探索、发展和建设的历史,知史爱社会主义。在学习社会主义史的过程中,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保障和必由之路,进而增进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爱和拥护,增强对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热爱,激发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共鸣,在培育爱社会主义过程中体现爱党的情怀。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必须在激发情感共鸣的基础上,以情蕴理,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涵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自觉理性,进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一是以“党情”蕴共产主义理想,涵养理性爱党。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基因,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激发人们的“党情”,以“党情”蕴理想。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人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以提升思想觉悟。对于共产党员,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升修养水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对于普通民众,要通过共产主义信仰熏陶,实现理性爱党,不歪曲、不污化党的形象,真心支持和拥护党的决定,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任,自觉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二是以“国情”蕴民族复兴信心,涵养理性爱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10],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站在新时代,我们必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奋斗。通过学习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激发人们的“国情”,以“国情”蕴信心。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人们对国家发展的信心、对民族复兴的信心、对祖国统一的信心。通过不断强化理性爱国修养,促使人们自觉维护国家荣誉和国家形象、自觉拥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主动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三是以“社情”蕴社会主义信念,涵养理性爱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是我们自觉投身国家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激发人们的“社情”,以“社情”蕴信念。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人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理性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为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贡献力量。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11]新时代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必须在涵养大众理性素养的基础上,以理铸魂,通过筑牢“党魂”“国魂”“社魂”,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精神。一要筑牢“党魂”,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制度优势,深化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坚定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增强人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以筑牢“党魂”,自觉坚守初心勇担强国使命。二要筑牢“国魂”,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通过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认识七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化人们对国家改革发展的认识,坚定对祖国的热爱,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心,以筑牢“国魂”,自觉肩负起反分裂促统一的使命责任。三要筑牢“社魂”,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深化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筑牢“社魂”,自觉肩负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使命责任。新时代只有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进一步强化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才能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维护祖国完全统一,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