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602队,吉林 白山 134300)
贾家营行政区划隶属吉林省临江市,位于临江市东部;地势北部相对较高,南部相对较低,相对高差在637m,属中低山中切割区,属长白山系支脉老岭山脉;大地构造位置属于中朝准地台(Ⅰ级),辽东台隆(Ⅱ级),太子河-浑江陷褶断束(Ⅲ级),与营口-宽甸台拱(Ⅲ级)的接壤处,该区域内矿业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储量大,地质背景较复杂。
区内地层出露面积较大,有元古界珍珠门组(Pt1Lzh)、中生界砬门子组(J3L)和新生界船底山组(Nc)地层,由老到新简述如下:
(1)珍珠门组(Pt1Lzh)。以白云石大理岩为主,呈近东西向展布,为一套海相碳酸盐沉积建造。分布于工作区南西角。白云石大理岩:白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方解石、白云石。
(2)砬门子组(J3L)。由碎屑岩夹安山岩晶屑凝灰岩和硬质熔岩组成,主要分布于工作区南部。
(3)船底山组(Nc)。主要为橄榄玄武岩、气孔状玄武岩等。区内分布广泛。
区内岩浆活动十分强烈,主要岩体为蚂蚁河岩体和脉岩,中、新生代火山岩。
1.2.1 侵入岩
主要为蚂蚁河岩体,为黑云斜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的复式岩体。
1.2.2 脉岩
主要有闪长岩、石英闪长斑岩等。与构造关系密切,多产在北东向或北西向构造断裂中。
1.2.3 火山岩
(1)中生代:砬门子组(J3L):主要为碎屑岩夹安山岩晶屑凝灰岩和硬质熔岩。
(2)新生代:船底山组(Nc):主要为橄榄玄武岩、气孔状玄武岩等。
工作区位于老岭复背斜的东段,大部分被新生代玄武岩所覆盖,此外由于花岗岩侵位及断裂构造影响使老岭复背斜形态残缺不全。本区断裂构造发育,以北东向断裂为主,其次为北西向、东西向断裂构造。北东向断裂带为鸭绿江断裂带的一部分,发育于早元古界珍珠门组白云石大理岩、侏罗系砬门子组凝灰岩中及燕山期的蚂蚁河岩体中,北西向断裂构造规模不大,主要表现为北东向断裂两侧脆性断裂带。断裂带在长期活动中对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由数条具有一定规模的北东向断裂组成,含矿系统往往产于断裂间的褶皱变形部位或两组构造的交接部位。
1.4.1 激电中梯
工作区内共完成激电中梯扫面12km2,共发现5处有意义的视极化率异常:DηS1、DηS2、DηS3、DηS4、DηS5;DηS1:位于工作区南东部,用视极化率2.5%勾画等值线,异常呈条带状展布,长约600m,宽约100m,异常最高值3.62%,一般在3.0%左右,总体走向约为60°。从视电阻率图中可以看出,该异常分布于低阻部位,为低阻高极化异常。从异常图中看,该异常地表出露为黑云母斜长花岗岩与珍珠门组硅质白云石大理岩接触部位。与化探多金属异常Ht-2位置吻合。地表填图过程中发现多块黄铁矿化蚀变岩转石。通过地表槽探TC17-6、TC17-6-1、TC17-7圈定Ⅰ-1号矿化蚀变带,蚀变带中见有较强褐铁矿化、碳酸盐化、硅化大理岩,地质信息较积极,较有利于成矿。DηS2:位于工作区东部,用视极化率2.5%勾画等值线,异常呈条带状展布,长约700m,宽约100m,异常最高值3.5%左右,一般在2.5%左右,总体走向约为90°。从视电阻率图中可以看出,该异常分布于高低阻接触部位,推测为地质构造断裂部位。地表出露为黑云母斜长花岗岩与珍珠门组硅质白云石大理岩接触部位。与化探多金属异Ht-3常位置吻合。地表填图过程中发现多块黄铁矿化蚀变岩转石。DηS3:位于工作区东部,用视极化率2.0%勾画等值线,异常呈条带状展布,长约900m,宽约170m,异常最高值2.5%以上,一般在2.0%左右,总体走向约为70°,该异常为一低缓异常,需以后工作加以验证。从视电阻率图中可以看出,该异常位于高阻地质体中的中低阻异常处,视电阻率值约为600Ω·M~800Ω·M,围岩在1500Ω·M以上。地表出露为黑云母斜长花岗岩。DηS4:位于工作区南西部,用视极化率3%勾画等值线,异常呈不规则椭圆形展布,长约1800m,宽约600m,异常最高值9.6%,一般在4.0%以上,西侧、南侧均为封闭。从视电阻率图中可以看出,该异常分布于低阻部位,为低阻高极化异常。从异常图中看,该异常地表出露为珍珠门组硅质白云石大理岩。与化探多金属异常ZHBQ-3组合异常南部位置吻合。地表填图过程中发现多块暗色镜铁矿化转石,推测该高极化异常为该镜铁矿化带所引起的。DηS5:位于工作区南西部,用视极化率2.5%勾画等值线,异常呈不规则条带状展布,长约1200m,宽约150m,异常最高值3.36%,一般在3%左右,总体走向约为90°。从异常图中看,该异常地表出露为黑云母斜长花岗岩与珍珠门组硅质白云石大理岩接触部位。与化探多金属异常位置吻合。地表填图过程中发现多块黄铁矿化蚀变岩转石。与化探多金属异常ZHBQ-1位置吻合。
1.4.2 激电测深
根据激电中梯异常Dηs1,并结合地质矿化蚀变带共布设激电测深勘探线4条,完成60个测深点。通过4条测深剖面的验证,深部均发现高级化率低阻异常,与前期激电中梯高极化率异常基本吻合,极化率幅值一般在3%~8%左右,深部约在地表以下200m~400m之间,出露岩性主要为老岭群珍珠门组白云石大理岩。其中以4号剖面为例,在160-280号点下部400m~200m处有一块状高极化率低阻异常,极化率幅值在3%~4%左右,与激电中梯扫面的极化率异常较为吻合。此异常出露岩性为老岭群珍珠门组硅质白云石大理岩中,高极化率具有较好的地质找矿意义。
6号剖面在80-200号点下部,150m~60m标高有一块状高极化率低阻异常,极化率幅值在4%~11%左右,尤其160-200号点,从地表一直延伸至底部。此异常出露岩性为老岭群珍珠门组硅质白云石大理岩中,高极化率具有较好的地质意义。8号剖面在0-160号点下部,450m~250m标高,有一高极化率异常,异常幅值在3%~9%左右,0-40号点,150m~70m标高有一块状高极化率低阻异常,异常幅值在3%-11%。此异常出露岩性为老岭群珍珠门组硅质白云石大理岩中,高极化率具有较好的地质意义。10号剖面在200-240号点下部560m~200m标高,有一带状异常,异常幅值在3%~20%左右。此异常出露岩性为老岭群珍珠门组硅质白云石大理岩中,高极化率具有较好的地质意义。
对前期的化探结果进行了重新处理,共圈定综合异常5处。
(1)Ht-1综合异常。异常位于工作区南西角,主要由Au、Ag、Pb元素组成,位于珍珠门组白云石大理岩与蚂蚁河岩体的二长花岗岩接触部。该异常呈长条状,面积约0.742km2,近南北向展布。
(2)Ht-2综合异常。异常位于工作区中南部,主要由Au、Cu、Pb等元素组成,位于珍珠门组大理岩与蚂蚁河岩体的二长花岗岩及侏罗系砬门子组的安山岩接触部。该异常呈椭圆状,面积约0.734km2,近南北向展布。元素套合较好,浓集中心明显,峰值高,浓度分带明显,前缘晕元素异常规模大。槽探验证该异常时TC2017-6号槽中褐铁矿化大理岩,经采样分析发现Au:0.26×10-6,槽边拣块发现Au:1.62×10-6;其东部延长带TC2017-7号槽中发现了褐铁矿化大理岩(未见明显矿化),槽边转石Au:0.42×10-6。因此从异常强度、规模及相应的地质构造位置,可推测该综合异常为致矿异常。
(3)Ht-3综合异常。异常位于工作区北东部,主要由Au、Cu、Pb等元素组成,异常位于珍珠门组白云石大理岩与蚂蚁河岩体的黑云母斜长花岗岩接触部。该异常呈椭圆状,面积约0.673km2,近东西向展布。元素套合较好,浓集中心明显,峰值高,浓度分带明显,地质成矿条件好。经激电中梯扫面发现有DηS2高极化率异常,具有强硫化物的特点。
(4)Ht-4综合异常。异常位于工作区东部,主要由Au、Ag元素组成,异常位于玄武岩与蚂蚁河岩体的黑云母斜长花岗岩接触部。该异常呈长条状,面积约0.174km2,近南北向展布,处于地质构造位置为岩性接触部。
(5)Ht-5综合异常。异常位于工作区中南部,主要由As、Sb元素组成,异常位于玄武岩与侏罗系砬门子组的安山岩接触部。该异常呈椭圆状,面积约0.1km2,近南北向展布。虽然元素组合较单一,但套合较好,浓度分带明显,所处地质构造位置为岩性接触部,属构造活动较强烈部位。
(1)东区找矿以元古界地层为主,对比区域上典型矿床南大坡金矿和三道沟门金矿。南大坡金矿为强硅化贫硫化物蚀变大理岩型矿石,三道沟门金矿是富硫化物的大理岩矿石类型,矿石品位高。矿床虽产于同一地层,但矿石类型不同,并有较大差异。
(2)寻找与岩浆岩活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型金银多金属矿床。在蚂蚁河乡的东西两端具有多处插入到元古界老岭群地层中花岗岩体的岩株或岩枝。以地质条件分析应与成矿关系密切,即有热液活动,又有构造空间,易形成矿液聚集场所而成为储矿构造。
(1)化探Ht-2号异常,Au、Ag、Cu、Pb、Zn组合异常丰度值含量最高,异常面积较大,又处于有利的地质部位,和物探激电中梯Dηs1异常重叠,特别在大理岩和花岗岩体的接触部。
(2)蚂蚁河乡东西两侧早元古界地层分布区是找矿的重点层位。空间上呈东西向断续出现,但深部该地层应该是连续的。尤其在东部玄武岩盖层下发现一处含硫化物白云石大理岩露头见星点状、团块状黄铁矿化,且硅化较强,形成铁帽。认为该处白云石大理岩可能与西部蚂蚁河乡的白云石大理岩位于同一个带内;该区域早元古界老岭群地层分布范围较大,有利于找矿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对分布在不同地层岩性接触部的物、化探异常进行工程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