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方
(阜阳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安徽 阜阳 236037)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全媒体时代的形成。全媒体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出版等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涵盖了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接收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传播受众个性化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渠道,促进多种媒体深度融合,以此实现对传播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是基于新媒体的又一个重大进步。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迅速便捷,来源隐蔽,价值多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真伪难辨,这些特征使得全媒体为宣传思想工作提供无限宽广的平台和无比便捷渠道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称“思政工作”)应借助多媒体的各种优势,充分发挥其正向传播功能,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中提升教育效果。
在信息网络化时代,“网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必然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对人们的经济生活、精神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互联网不仅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方式,甚至影响着整个社会进程,网络已生长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1]大学生作为使用各种新媒体的主力军,对新媒体的态度与认知、接触与选择,以及评判与甄别传播内容等,对自身成长与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全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成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机遇。
(一)全媒体的发展耦合了“互联网一代”的生活方式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年8 月发布的《第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止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其中,20—29 岁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比例为24.6%,各类学生的占比达26%,而受过大专、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分别为10.5%、9.7%。[2]这说明,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零零后”大学生已成为网民主体,是名符其实的“互联网一代”。在全媒体环境下,“零零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已逐渐发生改变。首先,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当前,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日趋成熟,区块链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信息搜集体现出查找迅速、资料齐全、更新及时、信息海量等特点,大学生可以借助数字图书馆、网上课堂等平台更快更好地获取信息,不断开阔视野,因而,他们更喜欢使用搜索引擎、电子书APP、网上课堂、数字图书馆等工具平台辅助学习、收集信息,实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较之传统的学习模式,他们能够自由拓展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渠道,早已融入了全媒体学习方式。其次,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发生了改变。全媒体时代交流方式体现出主体平等、空间自由、便利快捷的特点,大学生借助QQ、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网络平台,以关注亲朋好友的空间动态、日志、朋友圈等方式,实现表达自我、交流沟通的目的,有的还会成为令人瞩目的“圈中达人”。由于网络媒体具有匿名交流的属性,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个人隐私,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上精神乐园”,因而,大学生普遍认同并选择网络媒体表达情感,交流思想,共享信息,彰显个性。最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已经全媒体化。全媒体环境下的各种媒体具有推送自动化、使用自由化、选择个性化和时间碎片化等特点,对于“零零后”大学生来说,借助新媒体就可以满足其生活的基本需求,如缴费、购物、订餐、娱乐、旅游、求职等等,而这些基本的生活需求只需通过一部接入互联网的智能手机就可基本解决。
(二)全媒体时代的丰富载体有助于提升思政工作针对性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课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它有效摆脱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并借助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丰富性等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学习交流平台。在网络平台中,大学生很容易获得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领域专家学者或老师的专业知识及思想见解,从而有助于开阔学术视野、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众所周知,全媒体时代实现了报网一体化,一些著名专家学者乃至国家领导人发表于重要媒体的言论或文章,同样能以音频或视频的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呈现,因其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单一性和局限性而能获得学生的喜爱与支持,利用这种传播方式,能在不知不觉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特别是5G 网络技术日益成熟,将大幅度提升网络信息传播速度、深度与广度,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将更加丰富、载体将更加多样。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角度看,教师能够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和学生随时随地交流,可以有效拓展教育空间与时间,从而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比如说,针对少数有信教倾向的青年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一对一进行指导与教育,以防范宗教渗透,既避免了工作扩大化,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是非常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方式。针对部分“零零后”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价值选择、恋爱交友等共性问题,辅导员老师既可以建立QQ 群或微信群进行交流,加强指导,也可以点对点进行探讨,提供指导;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则可以通过文字、图像、音频、视频、抖音等方式在班级微信群进行解读,而不拘泥于单一的说教方式,也不受时间束缚。
(三)全媒体的特征及其功能优势有助于提升思政工作实效 全媒体时代,智能手机和智慧课堂大大普及,这些新型的信息传播载体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和较广的覆盖面,其中,网络点对点发送、APP精准推送等功能,使其传播效率和影响力远超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全媒体的发展,使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与其他媒体工具的有机融合功能,充分发挥传播与交流的优势,搭建可以实施纵向与横向交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青年学生进行零距离、一对一的思想沟通,让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借助交互式、平等的探讨与交流,师生间能够消除心理隔阂、减轻沟通压力,在平等而坦诚的讨论与交流中分析理论热点,解疑释惑,降低分歧,达成共识,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基于新媒体生动感性、声行并茂的优势,教师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形象化、动态化,使一些理论问题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作为课堂主渠道的辅助与有效补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借助QQ 群、微信群等交流方式,小范围、一对多的形式向学生传播并解读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宣传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3]新闻传播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工作更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来看,全媒体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宽广平台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多元网络思潮冲击到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主导地位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渐发展并趋于成熟的时期。然而,青年学生的“三观”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必须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学习教育而逐渐养成,指导青年学生的思想发展及个人成长的科学理论便是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但是,全媒体环境下的多元社会思潮,因其传播便捷而影响更为广泛——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民粹主义、自由主义、“民主、人权”等在网络空间纷至沓来,使大学生应接不暇,难辨真伪;加之处于成长阶段的他们缺乏理论分析能力和人生阅历,容易盲从。很多自媒体可以用简单的技术方式发布评论或信息,出现了信息传播不对称,信息价值多元化,网络信息与网络思潮掺杂等现象,社会思潮投射到网络空间更容易被“互联网一代”青年接受,导致其所裹挟的多元社会思潮会冲击到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的主流主导地位;少数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甚至存在被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危险。
(二)全媒体传播对传统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出挑战 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灌输、示范和说教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但是,不少德育工作者过分依赖传统的方式方法,致使部分学生觉得课堂教学传授的无非是一些空泛无用的“大道理”,存在排斥心理,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针对性、目的性和现实性都很强,但不适合大学生的接受习惯;全媒体形式虽然耦合了“互联网一代”青年的学习习惯,但也存在“去中心化”、虚拟性和超现实的瑕疵,只见画面、只见字而不见人(教师),德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大打折扣。然而,无论是从互联网技术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要求角度来看,还是从“互联网一代”大学生成长及思想发展特点来看,全媒体传播已经对传统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明显挑战。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全媒体传播促进了人们的思维观念和价值理念多元化发展趋势,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学生所处的全媒体传播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变化,以及全媒体技术发展,都对改革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因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环境与形势的发展变化,改革传统思政教育方式方法的弊端,积极利用全媒体技术手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提升教育效果。
(三)全媒体简单重复模式会削弱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依托课堂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出教育功能,课程内容即理论必须观照社会热点、贴近学生需要,具有思想性和亲和力。毫无疑问,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必须通过教师的实际教学来打造,必须通过与学生切实而具体的情感交流来提升,而非见物不见人(教师)的网络课堂。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全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已然成为一个“超级虚拟校园”,网络在搭建起师生间信息自由传输的巨大平台的同时,也阻断了作为鲜活个体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全媒体的简单重复模式——如将理论从传统媒体简单复制为WORD 或PPT形式进行播放,将报刊杂志中的观点简单处理成音频或视频(图片)进行解读,都会使理论的思想性和亲和力大打折扣,从而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在‘全媒体’语境下,多种媒体形式要打破传统的单一模式,提供不同的表达方式。面对不同的状态,要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各种手段只是同一角度的重复,或者只是不同媒体的简单堆积,那么,就很难产生增值的效果”。[4]即是说,全媒体时代的媒体手段应融合发展、形式多样,方能以其社群化、个性化、即时性、共享性、交互性等优势,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结构,打破学校、年级、专业、班级、宿舍的限制,让理论走进学生思想和生活,乃至贯穿人生,在不断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思想性和亲和力过程中彰显“全媒体”价值。
在全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媒体是传播社会舆论和思想文化信息的主要途径。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必须正视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各种媒体所具有的传播影响力,关注多种媒体的融合、运用、建设与管理,要针对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及环境变化,积极改革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全媒体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教育最鲜亮的底色。要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5](P76)随着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呈现出主体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特点,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基地的高等学校,必须坚定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主导地位,倡导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作为重要职责,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引领作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媒体时代,尤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将工作重点放在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方面,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培育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全媒体倡导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全面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主阵地作用,把思政课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发展等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及其所学专业结合起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提高理论水平和“微组织”水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网络,着力构建多媒体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增强全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功能。
(二)创新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载体,提升思政工作实效 在全媒体时代,高校要借助多种媒体搭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平台,构建矩阵化微组织,探索建立班级、院系、学校、省级、国家级等层次的微信、微博官方平台,在学生与各级教育部门间建立快捷、多样、多层次、零距离的推送机制与沟通途径,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角度开展、多层次推进。众所周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合大学生的接受习惯。针对“零零后”大学生的成长特点,高校德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政治辅导员应创新思路与方法,充分利用全媒体的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设计“微话题”。微话题是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路线,都可以通过微视频、图片等直观形式进行解读和宣传,借助微信、微博、QQ 等新媒体形式进行专题学习和话题讨论。通过微话题可以实现以“微”见大、以“微”见广,在网络平台上表态度、晒观点,通过师生间的互动,阐述立场与观点,让学生可以自主平等地介入教学过程,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被动接受到全媒体创新模式的主动参与,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组织“微活动”。立足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组织集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为一体的网上线下活动,如开展微博绿植认养、朋友圈晒宿舍、网上劝善活动、微博倡议光盘行动等等,倡导绿色、鼓励节约,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第三,发出“微声音”。当网络上出现造谣、传谣现象或不和谐声音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勇于站出来,第一时间通过微信、QQ、微博等媒体形式传播主流声音,帮助学生澄清认识,站稳立场,积极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第四,运用“微传播”。高校推进媒体融合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借助各种媒体手段立体化宣传学校形象。学校运用微传播的大众性、及时性、有效性等特点,展示大学精神、校风校貌、校园文化等,由此激发广大学生和校友对学校的认同,在“虚拟校园”中建设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优化育人文化环境。
(三)打造红专结合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倡导践行社会核心价值 任何社会都有其核心价值。“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虽是多元的,但必定存在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或价值体系,这便是核心价值;人们对于社会核心价值的认识并以主观的形式反映出来——如思想认同、社会舆论、社会思潮等,便形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它是一个社会和群体评判事物最根本的是非判断标准和需要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在当代中国,就是要倡导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然而,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网络舆情事件表明,无论是在现实社会还是网络空间,“核心价值观往往缺失,网络核心价值观缺失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信仰与日常生活脱节。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忽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相反,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充斥其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对我国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7](P294)有鉴于此,必须打造一支既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又能熟练掌握网络操作技术的红专结合教师队伍,坚持并维护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主导地位,在网络空间倡导并践行社会核心价值。另一方面,“打铁必须自身硬”,教师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广大教师率先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学生自主意识强,充满理想,思想活跃,在价值观问题上遇到一些困惑或问题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需要来自教师的帮助与指引”。[5](P227)同时,这支队伍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熟练掌握基本的网络操作技术,在全媒体环境下能够和大学生在信息交流上无缝对接,在思想情感上同频共振。
总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全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形势,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机制与方法,在守正创新中提升教育实效。但是,也要防止在一片哗众取宠中谋求“低级(网)红”、在一场热热闹闹中消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性,这恰恰是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8]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搞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善用全媒体方式,向大学生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当前中国现实的联系,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为什么“行”,通过理论分析的彻底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来吸引青年学生、使其信服,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