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摘 要 凡是以“东坡提梁壶”为造型设计的紫砂壶,造型都是充满了古香古韵,带有浓浓的历史韵味,器型体积也相较于一般的紫砂壶来说稍大一点,给人以器宇轩昂之感,充满了紫砂质朴本真的艺术特征。这件紫砂作品“圣桃提梁壶”从造型的设计开始就相当具有挑战性,花器的捏塑和提梁的组合对于泥料的精挑细选、工艺的严苛要求、窑温的控制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很苛刻,最终才能呈现出紫砂艺术的工艺之美和历史韵味,把“东坡提梁壶”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演绎出来,让大家体味到其中无穷无尽的吉祥祝福之意。
关键词 紫砂壶;圣桃提梁;工艺技巧;吉祥祝福
在紫砂艺术的发展历程之中,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在历史上,苏轼在政治仕途不得意时应好友邀请来古阳羡,就是今天的宜兴游玩,立刻就被这里的山明水秀、丰富物产、纯朴人情所吸引,于是决定在这里买田安家,并且把宜兴丁蜀的独山因为“此山似蜀”而改名蜀山。如今,蜀山南麓的东坡书院依然屹立,精致而功能区分多样化的历史古迹,向世人讲述着坡公与宜兴的渊源和紫砂壶的故事。院子中间坐落着一尊雕塑,那就是巨型的“东坡提梁壶”,尽管据考证真正的紫砂壶出现的时间应该晚于宋代,但是苏东坡和紫砂的传奇故事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吸引了无数的紫砂爱好者慕名而来,同时也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紫砂艺人的脑海之中,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传承者守正创新、继往开来。
关于紫砂提梁壶的来历,要从古代的一种煮水器具“石铫”说起,“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在《试院煎茶》中这样描写到,他把传统的石铫材质改用紫砂,并且设计了提梁的造型,这样一方面解决传统石铫质量重的问题,另一方面更加的美观和导热性更加良好,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追捧。尽管后来新的紫砂器型层出不穷,但是经典的提梁壶还是以东坡提梁为原型,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紫砂提梁壶一大门类。凡是以“东坡提梁”為造型设计的紫砂壶,造型都是充满了古香古韵,带有浓浓的历史韵味,器型体积也相较于一般的紫砂壶来说稍大一点,给人以器宇轩昂之感,充满了紫砂质朴本真的艺术特征。
这件紫砂作品“圣桃提梁壶”(见图1)可谓是紫砂花器和提梁的完美融合,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不仅仅在紫砂技艺的运用上面下足了功夫,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而且在细节的斟酌和考究、整体气韵的把握上面也是煞费苦心,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呈现出来的整体感觉令人非常欣慰。此壶壶身饱满大气、敦厚扎实,宛如一颗仙桃一般;壶底置三足,饰桃树枝干纹理,用举重若轻的手法轻描淡写地就化解了壶身比较臃肿的设计,给人以隽永挺拔之感;从壶身胥出的壶嘴也是桃树枝干的自然延伸,造型别致,上面的树结纹理一丝不苟、出水爽利、易于控制;圆圆的壶盖和口沿严丝合缝,通转特别流畅;壶钮为一截树干自然扭曲而成,拿捏特别舒适;三股提梁壶把由遒劲的桃树枝干弯曲组合而成,上面的枝节捏塑得惟妙惟肖,分布疏密自然、大小随意,充满了岁月的痕迹和时光的流逝之感。此壶的精妙之处还在于从壶把处延伸出来的几片桃叶,造型逼真,纹理边缘自然舒卷,随风摇曳,充满了自然的灵动和生命的活力。细细观赏这件作品“圣桃提梁壶”,从造型的设计开始就相当具有挑战性,花器的捏塑和提梁的组合对于泥料的精挑细选、工艺的严苛要求、窑温的控制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几乎苛刻,最终才能呈现出紫砂艺术的工艺之美和历史韵味,把“东坡提梁”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演绎出来,让大家体味到其中无穷无尽的吉祥祝福之意。
在中国民间传说之中,桃木具有辟邪的作用。桃树作为我国随处可见的经济树种之一,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特别是其果实桃子含有丰富的营养和比较松软的口感,适合老年人食用,于是我们经常在老人做寿的时候献上寿桃来寓意健康长寿。还有我们妇孺皆知的民间神话传说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之中,食之长生不老的圣桃便是其主要角色。过年的年画之中,也经常出现的寿星形象,其大大的额头就是一个桃子的造型,为家家户户在过年的时候带来了吉祥如意,增添了过年的喜庆之感。作品“圣桃提梁壶”有感于桃子之中蕴含的吉祥祝福和延年益寿之意,用桃子造型和“东坡提梁”的经典来共同演绎出紫砂的工艺之美,希望大家在喝茶把玩的时候,能够体会到创作者的良苦用心,引起内心深处的共鸣。
当我们谈论紫砂的时候,总是希望把使用功能和艺术属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既能让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之中感受到艺术之美,又能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这也为宜兴的紫砂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紫砂的实用功能升华到了艺术审美。令人欣慰的是,一代代的紫砂匠人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之上创新发展,开创了紫砂多元化的融合之路,也让更多的紫砂佳作走进了寻常人家,推动了紫砂艺术的全面普及和大力发展,成就了今日之良好局面。
参 考 文 献
[1]鲁新华.简述“圣桃壶”的幸福内涵[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8(12):94.
[2]白秀莲.寿桃星里寿星明--浅析紫砂壶之“桃叶福寿壶”[J].江苏陶瓷,2020(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