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新梅
近些年我们发现,入园的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强,生活自理能力却越来越弱。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劳动就是自我服务和适当地为他人服务。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指导孩子参与日常的家庭劳动,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
一、营造气氛,激发劳动兴趣
家长要有意创设与劳动有关的情境,让劳动成为孩子另一种形式的玩耍,以此激发孩子对劳动的浓厚兴趣。如“每日家务达人行动”,鼓励孩子参与择菜、分碗筷等力所能及的事,树立乐意为家人服务的意识,并在争做家务达人的游戏中,获得自豪感;“我是培养师”,在家庭中种菜、长花、养宠物,让孩子参与浇水、拔草、照顾小动物进食、清理笼舍等活动,增强孩子的责任心;“志愿者活动”,鼓励孩子参加社区垃圾分类等义务劳动,培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好品质……
二、根据实际,制定劳动清单
当孩子对劳动有了一定兴趣时,家长应敏锐地捕捉到孩子的“会”与“不会”,这时家长可根据自家孩子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制定适宜的家务劳动清单。建议如下:
小班孩子(3-4岁):仔细地刷牙、洗手,正确使用马桶,认真地浇花,收拾自己的玩具,喂宠物,根据要求取东西,睡前帮妈妈铺床,如拿枕头、被子等,帮助妈妈把叠好的干凈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洗衣篮里。
中班孩子(4-5岁):熟练掌握前一阶段要求的家务,帮助备餐(从帮家长拿碗筷开始,慢慢让孩子帮忙摆盘子),饭后把脏的餐具放回厨房,正确叠好不同的衣服放回衣柜,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大班孩茅(5-6岁):熟练掌握前两个阶段要求的家务,铺床/换床单(从帮妈妈把脏床单拿走,并拿来干净的床单开始),自己准备第二天穿的衣物、鞋和去幼儿园用的所有物品,自己收拾房间,练习自己淋浴、擦身、换衣。
三、正面引导,形成劳动习惯
孩子们都会有情绪化的时候,有时会拒绝劳动,家长不要就此放弃,不妨用这些小策略来正面引导孩子。
1.请求帮忙
家长可以用孩子容易接受的说法引导孩子做家务:“宝贝,妈妈正在洗衣服,你可以帮妈妈把桌子擦一下吗?”这样的请求会让孩子认为擦桌子是帮妈妈的忙,而不是妈妈命令我才去做的,逐渐让孩子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
2.给予选择
孩子不愿意参与家务的时候,家长可以出个选择题:“宝贝,有两个小任务,你是愿意扫地还是愿意择菜?”这时孩子的注意力会转移到选择上面,从而快乐地做出决定。
3.适当示范
家长可以先做出示范,然后陪孩子一起做,最后让孩子自己做。如果孩子想按他自己的方法去做,也不要阻止他,鼓励他去尝试,再让他比较一下两种方法哪一种更好,最终愉快地习得自理的技能。
有些家长在孩子参与家务活动后,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如,给孩子奖励一个玩具,买点好吃的,等等,这种方式未尝不可,但应适可而止,不能让孩子形成为了奖励而劳动的习惯。其实父母可以给他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或一声“谢谢”,在孩子能听到的范围之内告诉别人:“我家的孩子真能干,会为我们分担一些家务事,真正像个家庭小主人。”这都是很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