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芯”故事

2020-12-08 02:23姜喆
商周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集成电路青岛芯片

姜喆

风起云涌之间,科技一日千里。

近年来,智能手机引发的“芯片之战”愈演愈烈,从中兴的“禁售令”到华为芯片断供,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从小小的芯片中展露冰山一角。

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产业,芯片产业被誉为新基建的“基石”,信息社会的“粮食”。芯片技术不仅是带动经济转型升级、关系国家安全的关键科技,也与每个人的生活休戚相关。缺芯之痛,几乎触动了每一个国人的情感闸门。

2019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实现7000多亿元,同比增长15.8%,但拥有巨大的芯片应用市场的中国,芯片进口排名居首,3040亿美元的进口额远超排名第二的原油,国产芯片自给率仅达30%。解决高端芯片“卡脖子”的难题、提高芯片应用的国产替代速度已迫在眉睫。

政策层面,2020年8月,《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出炉,国家从顶层设计全力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可谓为中国“芯”又注入一针强“芯”剂。

市场层面,随着5G时代的到来,5G在交通、医疗、文化、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催生出巨大的新市场、新业态,为芯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风口之上,引来各大城市纷纷入局竞逐,对于致力于在工业互联网风口乘势而起的青岛来说,也在发力打造芯片产业高地,从设计、制造、装备、材料、封测等全产业链条布局,厚植芯片企业成长沃土,赋能产业发展,积极融入全球芯片产业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为青岛打造互联网工业之都注入“芯”动能。

迈入10月,受到疫情影响略显沉寂的市场,因两场发布会而活跃躁动起来。10月14日凌晨,延迟了近一个月的苹果发布会上,iPhone12正式亮相;华为新品发布紧随其后,10月22日,华为Mate40“千呼万唤始出来”,在“果粉”“花粉”的欢欣雀跃下,一场高端手机的旗舰之战悄然打响。

新品发布的背后,是中美科技的博弈,也是国产手机能否突破桎梏,掌握产业链核心技术话语权的背水一战。华为Mate40是首款集成5G SOC麒麟9000系列的手机,在8月举行的中国信息化百人会2020年峰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曾公开表示:“由于美国的第二轮制裁,麒麟9000可能是最后一代华为麒麟高端芯片。”在小小的芯片掀起的科技角逐巨浪下,国产自主研发芯片麒麟9000“横空出世”的意义,显然已经超越了产品本身。

“百舸争流千帆竞”,每一次科技的更迭,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勇立科技浪潮之巅,是摆在城市和企业面前的新课题。大势之下,青岛也在抢抓机遇重塑“芯”格局,书写青岛“芯”故事。

以“新”换“芯”

芯片被喻为信息时代的“发动机”,也是一个国家高端制造能力的综合体现。但“中国芯”的上半场开局并不理想,据相关统计,早在2017年,国内半导体消费额高达1315亿美元,占全世界的32%,排名第一,但国产芯片自给率仅有14%。

从2018年,美国对中兴开出“禁售令”,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兴通讯销售元器件,到之后对华为断供“芯片”,从芯片源头上禁止荷兰光刻机出口中国,禁止台积电为华为代工芯片……接二连三的芯片“大事件”,让高端芯片“卡脖子”的难题凸显,自主研发高端芯片求解“缺芯之痛”,提高中国芯片的国产替代速度已刻不容缓。

从某种程度来讲,“缺芯”困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制造的现状:够大而不够强,长期处于全球制造链的中低端。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2019年我国芯片的进口排名居首,金额为3040亿美元,远超排名第二的原油进口额,国产芯片自给率仅有30%。

芯片之争,是国家的未来之争,意味着唯有掌握高端技术的话语权,方能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早在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提出,到2020年,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如今,2020年已至,政策再加码,8月下旬,《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出炉,从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知识产权、市场应用等八个方面大力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其中包括给予集成电路企业最长达10年的免税优惠,这些重磅扶持无疑为产业发展注入了一针强“芯”剂。

值的一提的是,《政策》中有一项“铁令”:“国产芯片到2025年,自给率提升到70%。”这意味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芯片产业有巨大的国产替代空间,国内芯片行业市场化也将加速进程。

顶层设计不断加码,多项政策叠加并举,中国“芯”能否迎来发展“黄金时代”?

据工信部数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即便在疫情的影响下,集成电路产量逆势增长,前五月累计增长13.3%。数据增长的背后,是众多致力于芯片研发、生产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10月15日,我国有23万余家经营范围含“集成电路、芯片”的集成电路相关企业,今年新增集成电路相关企业超过4.8万家,其中,第三季度新增近1.9万家。

在国际“芯片大战”越演越烈的局势下,还有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不久前,中芯国际官宣完成了FinFET N+1先进工艺的芯片流片和测试,所有IP均为自主国产。該代工工艺非常接近7nm制程,这意味着,中芯国际能够实现7nm芯片的生产,这不仅会为麒麟芯片带来新的机会,也或将成为国产半导体的转机。

未来,5G、人工智能、智能汽车等新兴领域将成为芯片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预计到2030年,全球半导体市场的规模有望达到一万亿美元。专家指出,中国芯片产业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即拥有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集成电路市场,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对芯片的需求将大幅增长。

以“新”换“芯”的国产化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如何搭建芯片产业生态,让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成为各大城市竞争的焦点与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冲破桎梏

浪成于微澜之间,从顶层设计政策,到具体推动环节,芯片行业获得了重大支持,产业进入高速成长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按照《政策》的目标,如果芯片的自给率达到70%,无疑将出现一个规模超万亿的微电子产业“超级蛋糕”。

但光明前景之下,仍有众多困境需要克服。目前,我国的芯片产品范围已经涵盖了几乎所有门类,且部分产品已拥有了一定的市场规模,但芯片产品还处在逐步向高端芯片研发演进的过程中,与国外技术尚存在较大差距。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以产业附加值最高的芯片设计环节来看,中国和美国之间保守估计也有着20年的差距。“资金、人才、技术是推动芯片产业的‘三驾马车,现在虽然有国家从各个方面的强力支持,但人才和技术不能一蹴而就。”

芯片高端人才的缺失是一项国际性的难题,人才不兴,则企业不兴、产业不兴,但目前从高校到企业,依旧存在各种弊端,譬如半导体材料、芯片制造这些核心技术的关键岗位因缺乏吸引力而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产业政策的强势推进下如何真正成为行业发展的春风雨露,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此外,芯片行业所需的大量资本投入,也让众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导致产业断层。青岛芯笙微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陶继方教授认为,芯片生产企业首先要逾越两道“坎”。从研发来说,芯片行业前期研发投入大,周期长,工艺流程非常复杂,仅一个项目的前期投资可能达到几千万甚至上亿元,企业单打独斗难以为继,这也是为什么在芯片产业中,小而美的企业相对较少。

作为深耕芯片行业十余载的专家,陶继方坦言,即便迈过了研发“坎”,也并不意味着芯片能够实现较大的销售额。“芯片虽然科技含量高,但是量产后利润很低,所以很少有企业单独卖芯片,而都是制作成半成品或成品销售。目前市场层面普遍还对国产芯片有所‘偏见,认为国产芯片肯定不如国外的技术,这使得国产芯片的市场地位略显尴尬。”

从整体来看,芯片行业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研制、制造环节仅占据其中一部分,而重头主要是使其产业化和市场化。国产芯片的制造与产业化应用出现错配,让国产芯片产品与国外产品的差距不仅体现在工艺制程上的落后,同时出现在全产业生态上的落后。由此看来,摆脱“缺芯”之苦,仍有人才、产业、资本、市场等诸多环节要打通筋骨,去面面俱到布局,逐点逐面突破。

青岛机遇

当前,国内芯片产业已经进入到发展的重大转型期,青岛也在不断为产业发展营造最佳的生态环境,从政策布局和产业培育多方发力,以此占得先机,带动芯片产业崛起,为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注入“芯”动能。

从顶层设计来看,青岛正在强化顶层设计和产业集群建设,建立微电子产业体系建设与产业优化布局的生态体系,围绕技术、人才、资金、市场、产业环境等要素引导产业聚势发展。2019年,青岛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把新一代信息技术“振芯铸魂”作为“制造强市”的重要引擎,奋力建设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政策的带动下成效凸显,青岛微电子企业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2019年,青岛以东园西谷北城、芯谷芯园链湾为载体,集聚软件与系统集成、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等企业1833家,全年实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2358 7亿元,同比增长15.6%。

除此之外,青岛也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引凤筑巢,吸引芯片行业龙头企业落户。

位于滨海公路以东、天水路以北的歌爾青岛研发中心正在项目收尾阶段,将在今年正式启用。在微电子领域,歌尔具备“芯片+器件+模组+系统+封装”的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2011年,歌尔启动了高性能传感器及其集成式传感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经过多年深耕,突破了芯片设计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声学传声器产品成功替代了楼氏进口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一位。作为歌尔的创新研发基地,歌尔青岛研发中心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构筑包括声学、光学、传感器、无线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软件算法、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多技术融合的总部级研发中心。

而在今年4月,富士康半导体高端封测项目正式落户青岛;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紧随其后相继落户,助力青岛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总投资10.1亿元的8个项目入驻青岛芯片小镇,致力于建设全球知名的集芯片研创方案于一体、企业孵化加速为一体、产业制造交易为一体的地标式产业小镇,这些都将极大地增强青岛的芯片话语权。

在青岛构建微电子产业高地的过程中,大项目和龙头企业的相继落地,将会借助自身规模与平台优势打造产业生态系统,推动城市影响力与产业加速发展。

除此以外,青岛充分利用内在应用市场,以应用引领、应用驱动为切入点和发展方向,为芯片产业打开广阔的市场空间。作为拥有雄厚工业基础的城市,青岛拥有海尔、海信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在市场端、应用端坐拥巨大红利,这意味着青岛的芯片产业有着强大的发展基础和市场空间。

富视安集团是一家以智慧视频技术为核心的科技企业,能够向用户提供从芯片到云端的一站式软、硬件产品和服务,在疫情期间,富视安为青岛的众多公共场所提供了视频测温仪。作为一家全国布局、全球销售的企业,今年9月,富视安选择了落地青岛,富视安集团董事长张奕告诉记者。“我们选择青岛,是选择了这里的营商环境和发展潜力。”

“当前正依托青岛微电子创新中心打造一个微电子产业发展的公共平台,这也让我们看到了青岛市政府发展芯片产业的决心。我们将借助于青岛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开放的环境,按照市场化的模式,将产业链上的要素向青岛聚集。”张奕说。

张奕表示,青岛作为多个国家战略叠加的开放型城市,对富视安这种面向全球市场的企业是非常好的选择,站在青岛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上,富视安有了更大的空间和机遇。同时,青岛还具备培育上市公司的沃土,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到创投风投等要素的整体配套,有利于企业的资本布局,未来富视安将尽快成为青岛市上市公司中的一员。

许多像富视安这样的芯片行业“隐形冠军”纷至沓来,青岛正不断出台行业扶植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加强整体产业链与产业生态聚合,培育出更多的芯片行业翘楚,吸引更多的芯片龙头企业在青岛落地生根,打造生生不息的“热带雨林”,让更多的“城市合伙人,在青岛这片创业的热土书写“芯”故事。

芯片高端人才的缺失是一项国际性的难题,人才不兴,则企业不兴、产业不兴,但目前从高校到企业,依旧存在各种弊端,譬如半导体材料、芯片制造这些核心技术的关键岗位因缺乏吸引力而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产业政策的强势推进下如何真正成为行业发展的春风雨露,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猜你喜欢
集成电路青岛芯片
首个原子级量子集成电路诞生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的关系探讨
青岛明月申牌?
芯片测试
多通道采样芯片ADS8556在光伏并网中的应用
基于CMOS集成电路闩锁效应理论的实践
74HC164芯片的应用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片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