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增亮
摘 要:内蒙古沙漠面积较大,荒漠化问题较为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章根据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数据对内蒙古荒漠化驱动力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根据皮尔森系数法对内蒙古自然因素、认为因素同荒漠化的关系进行分析,根据结果可知蒸发量越高则荒漠化越严重,是导致荒漠化的自然驱动力,其次,在1980-2000年人口因素同荒漠化关系密切,这一时期人口是人为驱动力。除此之外,对于降水量较高的半干旱及半潮湿区域应选择合适的植被,在降水量较少的区域应使用节水灌溉的方法达到水土保持作用。内蒙古荒漠化受到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应根据其地区特点,指定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关键词:内蒙古;荒漠化;驱动力;水土保持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20)35-0059-02
Abstract: The desert area of Inner Mongolia is large, the problem of desertification is more serious, and the proble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riving forces of desertification in Inner Mongolia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natural and man-made factors, and puts forward effectiv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Pearson coefficient meth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factors and desertification in Inner Mongolia is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it is known that the higher the evaporation is, the more serious the desertification is, which is the natural driving force leading to desertification. Population factor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desertification in years 1980-2000, and population is man-made driving force in this period. In addition, suitable vegetation should be selected for semi-arid and semi-humid areas with high precipitation, and water-saving irrigation should be used to achiev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areas with less precipitation. Desertification in Inner Mongolia is affected by natural and man-made factors, so effectiv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should be designated according to it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Inner Mongolia; desertification; driving forc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内蒙古地区具有八大沙漠中的四大沙漠,土地荒漠化情况十分严重[1]。如果发生荒漠化将会损害土壤结构,使土壤肥力下滑严重,出现生产条件恶化等不良现象,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对于荒漠化的主要治理方法为水土保持,有利于落实生态文明政策。在这一大背景下,内蒙古地区制定了专门的治理条例及规划,深入挖掘水土保持对于资源节约的作用,充分利用,合理配置水土资源,改善内蒙古地区荒漠化问题。内蒙古不仅是我国荒漠化土地最为严重的区域,同时也是防治荒漠化任务最为艰难的区域。基于此,本文对内蒙古荒漠化驱动力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1 区域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区域,在地域上被划分为西北地区,其东西直线距离和南北距离分别为2400km和1700km,同时跨越了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地区,具有较大的经度跨度及纬度,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发生荒漠化的概率非常高[2]。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光能、风能资源较为丰富,但是降水量较低,夏季较短,冬春漫长,风沙较多。其中西北区域降水量最低,为100mm,年蒸发量为1400-3500mm。当下内蒙古荒漠化面积为6177万hm2,水土流失面积为4169万hm2,多为中轻度土壤侵蚀。目前内蒙古已累积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169万hm2,多用于基本农田、水土保持林、经济林的建设、种草、封禁治理等[3]。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定量的方法选择能够实现量化的驱动力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温、降雨量及蒸发量等,人为因素包括GDP、牲畜、耕地面积、人口等。本文通过对内蒙古荒漠化进程的不同时期进行分析,将其分为下述四个时期,分别为:(1)1980-1990年;(2)1991-2000年;(3)2001-2010年;(4)2011-2015年。對不同时期驱动力因素的影响程度展开分析,使用皮尔森系数法对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与荒漠化的关系展开分析,使用t进行检验。
2.2 数据来源
本文对中国气象科学时候共享服务表进行查阅得到自然因素数据。通过《内蒙古统计年鉴》得到人口、GDP、牲畜数量等人为因素数据。
3 结果
3.1 荒漠化驱动力分析
通常情况下,出现荒漠化的地区温度变化幅度较大,地表存在缺水情况,年降雨量同潜在蒸发量之间的比在0.05-0.6之间,并且蒸发量也易受到气温的影响。本文对此展开分析,探索其主要驱动力。
3.1.1 自然因素
内蒙古荒漠化受到气温、降水量及蒸发量因素影响较大,并且蒸发量对四个时期的影响均较大,所以为荒漠化自然因素的主要驱动力,由此可知降低蒸发量并且提高降雨量对于改善荒漠化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1)气温对荒漠化有较大影响,在1980-2015年这段时间中内蒙古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1980年为高温时期,并且在全球变暖的作用下内蒙古的气温也在不断增长。导致其干旱更加严重,进而致使荒漠化出现。(2)在1980-2015年这一时期降雨量同荒漠化为负相关关系,但是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现如今内蒙古地区降雨量的波动不明显。除此之外,每年的6-9月为内蒙古雨季,暴雨时有发生,对土地结构破坏能力较强,并且6-9月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5%-80%[4]。(3)在1980-2015年这一时期蒸发量同荒漠化关系密切。内蒙古荒漠地区的蒸发量约为3500mm,是蒸发量最高区域,但是荒漠化草原蒸发量在2500mm左右,远远高于降雨量。并且随着蒸发量的提升,干旱也势必更加严重,进而加剧荒漠化的严重程度[5]。
3.1.2 人为因素
人口对于沙漠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1980-2015年之间,内蒙古常住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人口越多,荒漠化越严重。在21世纪前内蒙古人口增速较快,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人为驱动力,并且在1990-2000年间增长了233万人,按照每年20万人的频率逐年生长,导致占草面积大幅减少,导致草原荒漠化严重。21世纪初期人口增长得到改善,在2000-2010年间人口增长100万左右,按每年增加10万人的速度增加,2015人口约增加39万人,增速为8万人/d[6]。
内蒙古在1980-2016年这一时期,其GDP从68.4亿元升至了1803.28万亿元,与沙漠化存在一定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近些年来随着GDP的飞速发展,势必会出现一系列生态问题。并且现如今传统农业正面临着生机变革的挑战,现代农业发展笋丝,因此内蒙古荒漠化也会得到有效治理。所以在1990年到2010年间,因此GDP也是内蒙古荒漠化的人为主驱动力。
牲畜数量的减少能够对草原的承载能力产生较大影响,对其荒漠化程度产生影响。定期进行放牧、收草能够提高草原繁衍及再生能力,放牧过度及降雨量匮乏导致草量下降,草原不具有繁殖能力。农牧业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基础,1980-2015年间内蒙古农业GDP呈上升趋势,农民靠农牧业收入。1990年之前内蒙古牲畜质量同内蒙古荒漠化呈正相关关系,这一时期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增加放牧比例,牲畜的放牧方式多为放羊,对草原带来了极大地承受压力,致使其有效面积减少,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发展。在1990年之后,牲畜存栏数量呈增长趋势,有效缓解了草原的压力,但是牲畜数量仍呈增长趋势,草原超载严重,植被退化严重,因此1980-1990年之间荒漠化的主要人为驱动力为牲畜数量。
2000年之前内蒙古耕地面积增长缓慢,但是人口增长迅速,人类活动的增加势必导致荒漠化程度愈加严重,在1990-2000年这一时期,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荒漠化也愈加严重。因此2000年这一时期内蒙古荒漠化的人为驱动力为人口耕地面积的增加。在2000年后耕地面积仍然呈增长的趋势,但是人口增长变慢,耕地面积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为荒地、咸滩地等的开垦,但是因为耕地面积增加,同样会导致荒漠化现象严重。
3.2 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治理荒漠化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为植被修复,该方法不仅是指恢复荒漠化的土地,同时还需要预防荒漠化,保持区域水土作用。通常情况下荒漠化土地保水能力不佳,降雨量的增加会缓解荒漠化现象,除此之外,荒漠化土地生态系统不具有稳定性,生产力较差,地表植被较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所以基于上述驅动力因素的分析,本文提出下述几种水土保持措施。
3.2.1 选择合适的制备
首先应坚持种树种草,因地制宜的原则,与内蒙古荒漠化地区的气候情况结合,尽量选择恢复能力强,水土保持效果较好的植被。因为内蒙古降雨量稀少且具有极高的蒸发量,植被体现其水土保持功能主要表现于降水量较高的半干旱或者半湿润地区。例如,在2000-2010年之间,内蒙古人口增速较快,荒漠化愈加严重,但是在大兴安岭地区、燕山北部地区等具有时间悠久的防护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述区域的植被多为林地及草地,植被功能明显,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所以应选择降水量较大的荒漠化地区种植植被,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水土保持功能,改善荒漠化问题。
3.2.2 节水灌溉
对于一些半干旱荒漠化地区,因为降雨量低且蒸发量高,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同时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水资源匮乏,并且过度食用牲畜,致使草原消失成为沙漠。针对这一情况,使用节水灌溉的方法能够大大提高水分利用率,防止荒漠化的进一步发展。常用的节水灌溉方法有滴灌、膜下滴灌及喷灌等,确保水源充足,能够有效预防和缓解荒漠化问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1980-2000年之间导致内蒙古荒漠化的主要人为驱动力为人口,由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水平较低,急需加大开荒力度,人口的飞速增长导致过度放牧、过度开采及滥砍滥伐现象严重,进而导致荒漠化出现,所以合理控制人口能够预防荒漠化。改革开放至今,内蒙古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畜牧业及旅游业,但是大量的游客及车辆的踩踏也严重破坏了草原生态环境,所以实施生态工程十分重要,确保GDP的同时还需要提高生态效益。牲畜数量的增加也是导致荒漠化的重要因素,所以应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规模化牲畜养殖的发展。除此之外,人工草地的效益高于天然草地,还可以增加人工草地耕种面积,有效缓解天然草地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杨雪栋.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概述[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20,43(2):86-88.
[2]陈帅.内蒙古阿拉善盟荒漠化动态变化研究[J].赤子,2019(9):270.
[3]李艳丽.浅谈内蒙古荒漠化驱动力与水土保持[J].大科技,2019(11):108.
[4]闫岩,陈英富,赵国春,等.内蒙古中东部浅覆盖区荒漠化的驱动因素及其演化的地质依据[J].地质与勘探,2019,55(2):630-640.
[5]要永在.内蒙古荒漠化驱动力及水土保持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2):13-17,87.
[6]刘虎俊,刘淑娟,刘开琳,等.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与蒙古国苏赫巴托尔省的荒漠化成因比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24):57-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