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稻—鱼—绿肥”周年循环农业模式探索

2020-12-08 01:59阳华任李忠义
作物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稻鱼紫云英再生稻

阳华任,李忠义

(1 灵川县经济作物站,广西灵川 541299; 2 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南宁 530007)

稻鱼共生模式是指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鱼在水田中以草虫为食,既满足自身生长需求又可生物除虫除草;鱼粪还田,为水稻生长提供养分[1]。稻鱼生态系统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达到“一地两用,一水两收”的目的,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中国稻田养鱼有着悠久的历史,《魏武四时食制》就有“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的明确记载[2]。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广西三江侗族群众自古以来就有在稻田养鱼的传统。《史记·货殖列传》中有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的记载;《三江县志》提到“侗族人喜欢在稻田中养鱼,春放秋捕,禾鱼两利”。广西作为我国的水稻主产区之一,适宜发展稻渔生态综合种养的水田面积约为66.67万公顷[3]。2016年,广西农业厅、水产畜牧兽医局联合印发《广西推进稻田综合种养业发展实施方案》,广西稻渔综合种养也逐渐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跨越。

绿肥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作为一种清洁的有机肥源,有培肥地力、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品质的作用。广西在绿肥生产利用上,曾有过两次发展高峰,其中1972年和1991年全区种植面积超过66万公顷,但随着农村体制改革、复种指数提高及化肥工业的迅猛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绿肥应用进入衰退期[4]。当前,国家正积极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耕地质量提升、耕地轮作休耕等绿色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地种植绿肥,能够推进耕地用养结合、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安全,高度契合国家农村增绿的战略构想[5]。近年来,广西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为绿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和发展动力,广西绿肥得到了恢复性的生产,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公顷。“稻—鱼—绿肥”周年循环农业模式,可充分利用冬闲田,将稻田绿肥与稻鱼共生模式相结合,实现土地用养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 “稻—鱼—绿肥”周年循环农业模式

“稻—鱼—绿肥”技术模式(图1)是在水稻种植期,稻鱼共作,稻田害虫、杂草、浮游生物为鱼提供天然饵料,鱼粪还田培肥地力;水稻收获后,可以充分利用冬闲田轮作绿肥,为后茬水稻提供养分,减少化肥施用,践行土地用养结合理念,达到“一水两用,一地两收”的目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图1 “稻-鱼-绿肥”技术模式图Fig. 1 “Rice-fish-green manure” technical model diagram

2 “稻—鱼—绿肥”周年循环农业模式技术要点

2.1 田间工程

2.1.1 田埂修整

农田整修时,田埂要加固加高,夯实打牢,做到不塌不漏。必要时,进行砂石水泥浆硬化。

2.1.2 鱼坑修建

根据田块大小修建大小适宜的鱼坑。规模较小的田块,在田角挖约10 m2的鱼坑,鱼坑蓄水深度为80 cm以上。坑堤要夯实夯牢,可用石砖砌坡,水泥抹面,以防止坍塌。设置2~3个出水口与大田鱼沟连通,以利于鱼的游弋活动。将鱼坑中挖出的泥土堆放夯实在田边,并在鱼坑上方搭架,鱼坑周边种植百香果、南瓜等攀爬作物,以遮阳庇荫、防鸟害。

规模化种养基地,可沿稻田田埂开挖1~3处环沟,沟深80~100 cm,环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8%~10%,以满足SC/T 1135.12017《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养殖沟坑占比的要求(图2)。

图2 鱼坑建设Fig.2 Construction of fish pond

2.1.3 鱼沟建设

稻田耙田插秧前,在田间开挖“十”“田”或“目”字形鱼沟[6],沟深30 cm,沟宽50 cm。鱼沟与鱼坑连通,夏季高温、晒田或水稻喷药防治病虫害等不利情况下,鱼类可以躲避在鱼沟中,或沿鱼沟游弋到鱼坑中。

图3 鱼沟建设Fig.3 Construction of fish ditch

2.1.4 拦鱼栅

用塑料网、金属网或竹片制作拦鱼栅,宽度为进、排水口的1.2~1.6倍,并高于田埂20 cm,安装入泥深度为20~35 cm,以防止鱼类外逃。

2.2 水稻种植技术

2.2.1 水稻品种

因再生稻具有一种两收,省种、省工、省秧田,经济高效,操作易行的优点,水稻品种宜选用高产优质、抗病性强、抗倒伏、生育期适中、再生能力强的再生稻品种,如中浙优1号、野香优688、野香优3号等。在海拔500 m及以上不适宜种植再生稻的地区,可选用茎秆粗壮、不易倒伏、抗病虫害、丰产性能好、适宜当地种植的杂交稻或常规稻品种。

2.2.2 适时播种

在3月底至4月初播种,可保障头季稻在8月上中旬前成熟收割,并确保再生稻抽穗扬花期避过寒露风危害,实现两季高产。

2.2.3 合理密植

秧龄20~25 d,3.5~4.5片叶时,及时移栽,种植密度为18万~22.5万蔸/hm2。

2.2.4 合理施肥

坚持重施基肥,少施追肥的原则。宜选有机肥做基肥,施肥量根据土壤肥瘦程度而定,有机肥通常施用量为6000~7500 kg/hm2。必需追肥时,先将鱼赶至鱼坑中,关闭拦鱼栅,间隔1~2 d再打开。肥料不得直接撒在鱼坑、鱼沟内。可在分蘖期和抽穗期追肥,每次施尿素112.5~150 kg/hm2或钙镁磷肥225~300 kg/hm2。

2.2.5 防控病虫

禁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可用频振式杀虫灯和性诱剂杀虫。虫害严重时用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和噻虫螓防治螟虫和稻飞虱,用生物农药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用井冈霉素防治纹枯病及稻曲病[7]。施药时,先将鱼赶至鱼坑中,关闭拦鱼栅,间隔1~2 d再打开。

2.2.6 头季稻收获

在头季稻黄熟时抢晴天收割。收割时要做到稻茬平割,留茬高度30~40 cm,尽量不踩或少踩禾蔸,以保证再生苗质量。

2.2.7 追施苗肥

头季稻收割后2~3 d,追施促苗肥,可施用尿素105~150 kg/hm2,促使再生苗粗壮生长。在再生稻破口抽穗时,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防止包颈,提高抽穗整齐度;齐穗后喷施磷酸二氢钾,增强叶片活力,提高结实率[8]。

2.2.8 再生稻收获

再生稻完全成熟后,抢晴天收获。

2.3 养鱼技术

2.3.1 鱼种选择

鱼种以草鱼、禾花鲤、罗非鱼等草食性鱼类为主,鱼苗放养密度为3000~4500尾/hm2。

2.3.2 过渡放养

在水稻插秧前10~20 d放养3.3~5.0 cm长的鱼苗至鱼坑,此时用拦鱼栅将鱼坑与鱼沟隔开。

2.3.3 放鱼入田

插秧后10~20 d,将鱼坑与鱼沟的拦鱼栅拿开,放鱼入田。

2.3.4 田水调控

根据水稻生育期调节水位。插秧后到水稻分蘖后期,此时鱼体小,可浅灌,水深调节至6~8 cm,以利于秧苗扎根、返青、发根和分蘖。在水稻孕穗期,水深可调节至10~20 cm,有利于水稻孕穗,此时,鱼苗已逐渐长大,加深水位有利于鱼的活动。水稻灌浆抽穗至成熟期,经常调节水位,一般水深为10 cm。

2.3.5 科学投饲

为实现鱼量高产,可按照“四定三看”(定时、定质、定量、定位,看鱼、看水、看天)[9]的原则,科学投饲。在鱼类生长旺盛期,可选择上午8:00~9:00,下午4:00~5:00投放,投饲量以2 h内吃完为度,一般精饲料投放量为鱼体体重的5%~10%,青饲料投放量为鱼体体重的30%~40%。

2.3.6 鱼病防控

在放鱼前,可用450 kg/hm2生石灰或300 kg/hm2茶麸清田消毒;放养时鱼苗用3%的食盐水浸泡5~10 min。当丝虫病、车轮虫病、隐鞭虫病等病害发生时,以0.7 g/m3的硫酸铜与硫酸亚铁混合物(5∶2混合)泼洒防治。

2.3.7 收获上市

一般9~11月份收获。捕鱼时,缓慢放水,让鱼随水流游至鱼沟或鱼坑中再行捕捞。未达到上市标准的,可留在鱼坑中继续放养。

2.4 绿肥生产与利用技术

2.4.1 品种选择

选择早生快发、生物量大的中熟或晚熟绿肥品种紫云英。

2.4.2 播种

在再生稻收获前10~20 d播种。此时正值水稻蜡熟中期,结合烤田,开沟排水,待田水落干,土壤保持湿润状态时播种,有利于绿肥早出苗、出齐苗、多出苗。

播种量以22~30 kg/hm2为宜。未种过紫云英的地区,应尽可能接种根瘤菌。接种时,选择紫云英专一根瘤菌剂,将菌剂倒入容器中,加水调成糊状,将种子放入拌匀,并在12 h内播种。以撒播轻简栽培为主,为减轻水稻搁籽现象,在播种后可用竹竿轻轻拨动稻株,将搁在稻叶上的种子拨落至地面。

2.4.3 田间管理

采用人工或机械收割水稻,采用收割机收割时,应尽量减少碾压与覆盖稻茬。留稻茬高度为25 cm以上,一方面为紫云英幼苗提供庇护,保温保墒,另一方面翻压还田时,紫云英和稻草形成碳氮互济效应,有利于稻草腐解。水分管理方面,在整个生长期要求做到排灌通畅,土壤保持润而不淹。一般不需追肥,以减少农事操作,降低成本,但肥力条件较差的地块,可在2月中旬至3月上旬,根据紫云英长势补施尿素30~60 kg/hm2。

2.4.4 病虫害防控

紫云英病害主要有菌核病、白粉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防治菌核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防治白粉病。虫害主要有蚜虫、蓟马,可用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防治[10]。

2.4.5 绿肥还田

紫云英盛花期时的鲜草产量和养分含量较高,适宜翻压。一般在水稻插秧前7~15 d翻压。翻压前灌入一层浅水,保证翻压后田面有1~2 cm的水层。翻压时,可施用石灰450 kg/hm2,以消除紫云英腐解过程中产生的还原性物质[11],同时也有利于清田消毒和鱼苗的生长。

3 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稻—鱼—绿肥”周年循环模式,提高了稻谷和鱼产品质量,实现了“稻因鱼而优,鱼因稻而贵”的互利互补效益。广西的三江稻田鲤鱼、融水金边鲤鱼、全州禾花鲤3个稻渔综合种养产品获得了国家地理标识产品称号。民族特色品牌走向市场,带动了产业扶贫,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相比单种水稻模式,“稻—鱼—绿肥”模式下,鲜鱼产量约750 kg/hm2,鲜鱼价格约40元/kg,扣除鱼苗成本(2250元/hm2)、饲料成本(2250元/hm2)及绿肥种植成本(2250元/hm2),增收约23 250元/hm2。

3.2 社会效益

“稻—鱼—绿肥”周年循环模式,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和水利资源,也实现了土地用养结合,有利于稳定粮食产量,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稻田产鱼也满足了消费者需求,丰富了消费者餐桌;稻鱼共作与旅游业相融合,既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又增加了稻渔产业的附加值。

3.3 生态效益

稻田中,鱼可捕食蚊子幼虫、底栖昆虫、稻飞虱等,从而控制虫害,减少农药喷施;鱼的活动有利于除草松土,促进水稻分蘖和根系发育,水体浮游生物、稻花也为鱼类提供了健康的食源,有利于稻田的清洁生产;种植绿肥和鱼粪肥田,培肥了地力,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减少了化肥的施用,有利于阻控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广西的稻田生态种养十大模式示范单位农药使用量减少了60%左右、化肥使用量减少了30%左右[3]。

4 展望

稻田养鱼既是中国农耕技术的重要成果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身兼粮食生产与文化传承的双重身份[12]。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稳步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推进水产健康养殖。而“稻—鱼—绿肥”周年循环模式不仅丰富了稻鱼共作的内涵,也在化肥减量施用、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生产应用上还需进一步引导推广。

4.1 积极引导,多元发展

单一的稻鱼种养模式与产品,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在遵循农牧渔结合、生态养殖、综合利用、循环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应合理利用当地资源禀赋,开发市场潜力,逐步扩大稻鳅、稻虾、稻鳖、稻蛙等综合种养的比例,实现稻渔综合种养的多元化发展。

4.2 强化科技支撑,完善产业技术体系

科学种养是发展的基石,标准化生产是产品质量的保障。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与技术推广部门的科技支撑作用,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规模化经营;强化市场理念,推进品牌建设,提高产值效益;加强产—学—研—推体系建设,多角度推进“稻—鱼—绿肥”周年循环模式的良性发展。

4.3 综合利用,践行“稻鱼+”发展理念

以稻鱼立体种养为载体,充分开发其生态旅游、稻鱼品鉴、教育体验等附加价值,践行“稻鱼+”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地建立区域特色农作模式,延伸稻鱼综合种养产业链与价值链,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稻鱼产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猜你喜欢
稻鱼紫云英再生稻
再生稻促芽追肥机研制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再生稻自适应仿形割台性能试验与分析
稻田里的农耕智慧
——稻鱼鸭共生复合系统
绿色水稻种植技术
不同播期和配比对油菜与紫云英混播绿肥生物量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到2022年,安徽省稻鱼综合种养将达600万亩
那一片紫云英的海
湖南今年推广再生稻26.6万公顷
梁永英:盛开在田野的紫云英
河南省淮滨县“稻鱼”田里话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