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丽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江苏 常州 213200)
患者术后,因麻醉效果消退缓慢,导致患者容易发生认知障碍、呕吐、通气不足、寒战以及循环功能不稳等并发症情况发生,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1]。所以,患者在术后需要在麻醉后恢复室进行恢复,使患者等意识得到恢复。因此,在恢复室期间实施有效的科学护理能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缩短苏醒时间,降低并发症有重要的意义。为验证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中的应用效果,我院针对麻醉患者80例进行了分析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我院的麻醉患者80例。利用随机分配法将80例麻醉患者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平均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女19例,男21例;年龄22~76岁,平均(49±2.5)岁;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3~77岁,平均(50±1.5)岁;以上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严密观测患者的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体温和心率等情况,如果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要及时实施对症处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①优化麻醉后恢复室内的设置:麻醉后恢复室设立在半限制区域,并且离手术室距离较近的位置,以ICU的设施配备,如气管切开包、人工呼吸球囊、气管插管、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喉镜以及急救药物等。②医护人员的管理:麻醉护理人员要求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严密的观察麻醉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一直到患者病情恢复转至普通病房为止。所有护士要具备抢救的相关经验和药物应用的基本知识。③优化护理麻醉一体化模式:麻醉后恢复室的医生以及护士进行交接班次时,要详细了解记录信息,医生和护士要针对记录再次全面评估患者等情况,包括呼吸、神志、血压、四肢的活动情况等。④体位护理:加强对麻醉患者的体位护理,选择患者的舒适体位帮助调整,避免出现压疮,尽量多与患者沟通交流,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缓解患者疼痛感。同时关注拔管的时间,达到拔管的条件,要及时的将管拔出,尽量减少麻醉后恢复室停留时间。⑤护理记录:对患者的护理过程要仔细记录,记录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情况,例如瞳孔对光反射、疼痛程度、肠鸣音、恶心程度以及腹部膀胱充盈等情况。⑥心理护理:麻醉后进入麻醉恢复室后患者的心理会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心情比较紧张,护理人员通过积极的沟通交流,通过语言或者肢体语言耐心的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和沟通,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解答和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苏醒时间的steward评分。
经SPSS 14.0统计学软件实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应用n(%)描述,计量资料应用(±s)描述,组间经t和x2检验,差异在P<0.05时,存在临床可比意义。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为呕吐1例,疼痛1例,认知障碍1例以及寒战1例,整体发生率7.5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为呕吐3例,疼痛5例,认知障碍3例以及寒战3例,整体并发症发生率35.00%.实验组麻醉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的steward评分为(4.89±0.26)分,对照组steward评分为(3.90±0.22)分;实验组苏醒时间的steward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6810,P<0.05)。
麻醉后恢复室是手术后针对患者生命体征实施严密观察等专门病房,有利于医护人员及时观测麻醉后患者的体征是否有不良反应等并发症发生[2],并能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处理,如果监护不够完善,不能及时发现或者处理患者的先关并发症情况,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措施的实施,能完善医护人员各自岗位的职责,加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了解自我工作内容并加以学习利用[3-4]。一体化护理管理能保持护理和治疗的完整性,能够第一时间了解麻醉患者的恢复情况,在麻醉恢复期间出现等呼吸道堵塞、通气不足、支气管、心律失常、喉痉挛、血压不稳、烦躁以及恶心呕吐等相关的并发症情况给予针对性的个性化处理,避免意外事件等情况发生,保证患者麻醉恢复期等生命安全。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能有效的提高护理效果,降低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促进患者苏醒质量。本院研究分析表面,麻醉护理一体化在麻醉后恢复室的护理效果显著,能提高患者的苏醒质量,并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