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颖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冠心病心绞痛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不利的影响。由于患者医疗知识水平较低,患者受到疾病的困扰,往往易出现负性情绪。同时,该病具有病程迁延、反复性强及治疗周期较长的问题,患者依从性较差,从而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1]。为了进一步促进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与优化,护理人员应积极做好患者健康知识宣讲与心理护理干预工作的有效开展与落实。本次研究针对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干预进行了分析。
选取2019年1月~12月医院收治冠心病心绞痛患者300例,采用随机数字列表分为两组,各150例,对照组男85例,女65例;年龄30~70岁,平均(50.82±3.46)岁;病程1~9年,平均(5.24±0.41)年;研究组男87例,女63例;年龄33~71岁,平均(52.27±3.58)岁;病程1~10年,平均(5.48±0.39)年;两组基本资料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患者病情与生命体征进行持续性监护、做好药物使用方法说明以及告知相关医疗知识与注意事项。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如下:(1)健康教育护理:责任护士详细了解患者资料,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为了进一步推动医疗健康知识的宣讲效果,责任护士应根据患者文化水平进行健康知识讲授,以确保患者可以对相关医疗知识理解。应确保相关知识的系统性讲授,从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知识的角度分析,帮助患者进一步认清自身的健康情况。告知相关药物的治疗原理与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从而使患者按时服药。此外,责任护士应根据患者健康情况为其制定运动与饮食方案,从而有效实现体质的增强,为患者健康恢复奠定基础。(2)心理护理干预:责任护士积极与患者交流,针对性开展护理工作。一方面,责任护士应对患者不良心态进行引导,帮助患者缓解负性情绪;另一方面,应帮助患者实现精力的分散,从而有效接纳自己,创建良好生活心态。
患者医疗知识掌握水平、护理依从性、心理状态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医疗知识掌握水平采用自制量表分析,量表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掌握水平越好;护理依从性依据患者服药情况及对于护理工作的配合情况评定,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以及不依从;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量表标准总分53分,得分越高表示其心理状态越差[2]。
护理前,研究组医疗知识掌握水平为48.55±3.59分,对照组48.59±4.15分,护理后,研究组为90.04±2.14分,对照组为73.07±3.85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完全依从70例,基本依从71例,不依从9例,总依从率为94.00%,对照组分别为64例、58例和28例,总依从率为81.33%,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前,研究组SAS和SDS评分(48.14±3.14)分和(47.59±3.14)分,对照组为(48.57±2.69)分和(48.36±2.85)分,护理后,研究组SAS和SDS评分(20.14±2.14)分和(21.04±1.96)分,对照组(33.08±2.55)分和(30.57±2.74)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冠心病心绞痛主要由于患者心肌供血能力下降导致,表现为压榨性疼痛、咽喉紧张以及发射性痛感。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与工作压力增强,该病的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从而对人们健康构成了影响[3]。现阶段,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但该病治疗时间较长,且患者医疗健康知识薄弱,难以遵照医嘱用药和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对患者恢复有不良影响[4]。同时,该病具有反复性,多数患者易出现焦虑与抑郁等心态,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为了进一步实现患者治疗效果的优化,护理人员应积极做好健康知识的合理宣讲,同时推动心理护理干预的有效落实,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提升患者恢复奠定良好的基础与保障。
研究表明,应用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患者医疗知识掌握水平与护理依从性显著提升,有效推动了心理状态的优化。
综上,为了合理推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护理人员应积极做好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干预模式的引入与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