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燕,赵孟中,梁嘉玲,苏柳清,冼婉莹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医院,广东 佛山 528311)
急诊科患者病情危重、发病急,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有一定的挑战[1]。由于急诊科容易出现护理纠纷,因此医院对于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质量与护理管理效率极为重视。本院急诊科自2020年3月开始实施护士分层管理,现将27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告如下。
本院自2020年3月执行护士分层管理,本研究将2020年1月~3月的27名心内科护理人员作为对照组,2020年3月~6月作为研究组。所有护理人员都为女性,年龄22~47岁,平均(32.15±6.78)岁。文化程度:6名大专,21名本科。职称:护士6名,护师7名;主管护师13名;副主任护师1名。
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管理方案:由护士长按照各时段急诊科接诊特点与护理人员综合水平安排护理工作,对于整个护理流程和护理质量提供保障。
研究组采取护士分层管理:(1)层级分配:根据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称、文化程度分为主管层(A级)、操作层(B级)、基础层(C级)。A级是管理岗位,由主管护师负责担任,主要工作是病区管理和指导下级护理人员的护理内容。B级是临床岗位,主要有高年资护士、护师、主管护师担任,需要负责病区护理工作。C级是基础岗位,主要是低年资护士负责担任患者日常的生活护理,同时努力地协助操作层护理人员完成部分相对简单的护理工作。(2)集中培训:A级采取护理管理经验、理论培训,对于日常护理过程中的突发情况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借鉴国外先进护理管理理念与自身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B级培训时总结归纳急诊科护理的难点重点,同时定期采取操作考核、理论考核,对于自身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解决。C级培训给予充分的操作练习空间和理论学习时间,定期结合考核成绩评价护理人员的综合水平。(3)全面支持:给予A级、B级、C级护理人员在人员、物质、精神等方面提供各类支持。护士长需要不定期与护理人员展开密切的交流,了解护理人员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当前的心理状况,帮助她们解决后顾之忧。(4)排班制度:根据APN排班制度对于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进行分配,最大化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将工作强度、护理服务能力与护理人员的实际水平相匹配。建立奖惩制度,对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科室典型、工作模范进行一定的评估,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不良护理行为作出相应的惩罚。
护理质量:根据十分制由医生、护士长、患者评价27名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主要项目为急救技术评分、文书书写评分、输液技术评分、消毒隔离评分。
通过SPSS 20.0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以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研究组输液技术评分为(9.56±0.43)分,对照组输液技术评分为(8.72±0.64)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消毒隔离评分为(9.25±0.74)分,对照组消毒隔离评分为(8.72±0.51)分,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急救技术评分为(9.32±0.68)分,对照组急救技术评分为(8.42±0.44)分,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文书书写评分为(9.23±0.72)分,对照组文书书写评分为(8.25±0.62)分,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各项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有研究指出[2],急诊科患者家属情绪不稳定,非常容易导致医疗纠纷。护士分层管理可合理分配护理资源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同时根据A级、B级、C级的划分可明确不同护理人员的护理责任,因此急诊科护理人员整体的工作效率可显著得到提高[3]。本研究对于现有的护理人员作出合理的评估分级,同时建立责任护理小组和组长责任制,将护士长作为急诊科责任护理小组的组长,要求组内成员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完成各项护理工作。例如,急救护士严格配合医师科学的帮助患者展开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观察护士与此同时在输液观察区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输液不良反应,能够在异常情况下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分层机制强化急诊科护理环节的连接,有效的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纠正护理缺陷,总体护理质量较高。护士分层管理实施后27名护理人员的急救技术、文书书写、输液技术、消毒隔离都得到显著提高,证实该护理管理的有效性。
护士分层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适合进一步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