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静,崔凌亚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12)
高血压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使得高血压的发生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目前已被列入慢性病防治中的重点项目[1]。部分来眼科就诊的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史或基础血压偏高,或因患者自身出现紧张情绪而导致血压升高,在接受眼科相关治疗前需要先降低血压水平[2]。针对高血压以往临床上主要通过药物及调节饮食生活习惯来降低血压水平,但起效较慢,耳尖放血与耳穴压豆作为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因其可快速降压而被临床广泛应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耳尖放血联合耳穴压豆在眼科高血压患者中的治疗效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以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45例眼科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伴有高血压史或来眼科就诊时因情绪紧张导致血压升高,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排除精神病史、认知障碍、使用降压药物治疗者、酒精过敏、耳廓皮肤溃烂及炎症、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及临床资料不全者。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43~78岁,平均(60.24±3.57)岁,高血压病程2~25个月,平均(13.24±2.46)个月。根据入院单双号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22例和研究组23例,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接受耳尖放血降压,嘱患者先静坐10 min,测量并记录血压水平,先轻微按摩耳尖部,促进局部充血,之后对操作者双手及患者耳部局部进行消毒,将一侧耳廓对折,左手提捏耳尖部皮肤,右手紧握一次性采血针于耳尖穴快速刺入挤压出血,出血量以5-7滴为宜,采用酒精棉球擦拭血渍,之后嘱患者休息30 min,再次测量血压水平并进行记录。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耳穴压豆降压,取穴:降压点、降压沟,将医用胶布剪成0.6 cm2的小方块,将王不留行籽黏贴在医用胶布中间于以上穴位进行按压,以出现酸、麻、胀、痛感为宜,持续按压3~5 min后嘱患者休息30 min,再次测量血压水平并进行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水平变化,并以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评价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总满意为满意与基本满意之和。
采用SPSS 19.0,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n/%)和计量资料(±s)分别行卡方和t检验。
干预前研究组患者的收缩压为(156.65±3.87)mmHg,舒张压为(110.65±3.48)mmHg,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为(157.28±3.73)mmHg,舒张压为(111.32±3.55)mmHg,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收缩压为(122.42±3.35)mmHg,舒张压为(80.56±3.22)mmHg,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为(138.54±3.67)mmHg,舒张压为(91.37±3.47)mmHg,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研究组患者满意13例,基本满意9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度为95.65%(22/23),对照组患者满意10例,基本满意7例,不满意5例,总满意度为77.27%(17/22),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祖国医学认为,十二经脉皆通于耳,人体各脏腑器官发生病变均可反应在耳廓上,高血压也不例外。耳尖放血是中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针灸疗法,主要是通过采血针点刺耳尖穴放出血液以达到清脑明目、镇痛降压、祛瘀泻热的作用,且具有操作简单、起效快、无副作用的特点,常被临床应用于肝阳上亢、肝肾阴虚之证[3]。耳穴压豆是以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对高血压患者于降压点、降压沟进行耳穴压豆并通过按压刺激来间接的调理脏腑功能,改善高血压症状,降低血压水平[4]。耳尖放血与耳穴压豆联合应用可协同性的降低血压,且操作简单,价格低廉,降压迅速,易于被患者所接受。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较干预前均明显减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耳尖放血联合耳穴压豆可有效降低眼科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操作简单易行,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