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蕾蕾
(山东女子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截止2019 年6 月15 日,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2688 所,其中有6 所女子高校,分别为: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女子学院、湖南女子学院、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和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女子高校占比仅为0.22%。本文拟以我国专利检索分析系统为基准数据库,以中外女子高校为检索分析对象,通过布尔逻辑运算符构建检索式,检索专利数据后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再与境外女子高校横向比较分析,总结我国女子高校当前产学研融合现状、特点以及与境外女子高校的差距。
本文采用专利检索与分析系统http://pss-system.cnipa.gov.cn/,构建以“申请(专利权)人=(女子学院 OR 女子大学 OR 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OR 女子职业学院)”和“申请(专利权)人=(college OR university)AND 申请(专利权)人=(women)”为专利权人要素的检索式,分别命中984 条和963 条专利数据。基于以上结果,首先从女子高校专利文献数据入手进行定量分析;其次针对国内外女子高校专利申请具体内容定性分析。
截止2019 年8 月2 日,通过限缩检索可知中国女子高校申请专利总数为633 件,从专利申报起始时间、专利持有总量、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占比、专利权人数量及类型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可得:全国六所女子高校只有4 所高校享有自己研发所得的专利权,占比67%;拥有自主专利权的高校申报的专利只有31%涉及技术革新或改进的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中国女子高校专利权人类型单一,缺少企业法人参与。以上简单的定量分析可见:中国女子高校专利申请工作起步晚、总量不高、技术性专利占比偏低。
遍历984 条和963 条数据,排除申请人要素中某些包含“women”的干扰项,可得申报专利的境外女子高校主要来自韩国和日本,运用“申请人=(境外女子高校汉语标识)OR 申请人=(境外女子高校英语标识)”逐项钻取检索并加入文献分析库,根据上述检索数据进行如下分析:截止2019 年8 月3 日,境外女子高校专利申请总数达1113 件,且都为实用新型或发明专利,其中在华专利申请70 件。
定性分析部分主要根据国际洛迦诺外观设计分类表及国际专利分类表(IPC)的具体代码指示的内容,并结合专利摘要及权利要求书的内容对高校专利数据进行质的分析。根据国际洛迦诺外观设计分类表(第10、11 版)的分类,分析可得:我国女子高校的外观设计专利应用的产品类别主要集中在服装服饰以及文具教具用品、产品外包装等,属于纺织等传统轻工业领域。对于中国女子高校的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主要分布在A、B、G 三个部。前述内容显示:我国女子高校的技术性专利重点在于体育教学用具的开发、容器包装的开发和数字处理技术。
将境外女子高校专利文献全部加入数据库,通过数据处理及标引,对该1113 件专利数据涵盖的专利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可知其涉及的技术领域主要有A、C、G、H四个,以上数据可知:境外女子高校技术性专利主要集中在医学及生物化学、遗传学领域、信息数据处理和电气元件制造技术领域。
通过专利检索与分析可知我国女子高校与境外女子高校相比在产学研融合中存在如下问题:专利申报起步晚、技术性专利文献占比较低;企业产业融合度较低。
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可知,国内外女子高校专利数据在具体的IPC 部属领域有交叉,但是细分大类或小类领域各不相同。以IPC 分类体系中的A 部来说,国内高校侧重体育器械等技术,国外高校侧重医用配制品的制造;两者相同之处在于G 部都侧重研究G06F 小类。综合来说,国内女子高校整体申报的技术性专利内容依然倾向于传统工业或制造业,境外女子高校技术性专利内容倾向于医药化学、信息技术等新工科技术领域。并且,国内女子高校与企业联合申报专利的数量为0,体现出产学研融合度水平很差。
针对我国女子高校产学研融合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对策或建议:
STEM 相关职业是未来的职业热点,无论男女都应该有平等接受STEM 教育的权利并发掘科学技术的潜力。我国女子高校虽然给予女性学生无差别的高等教育,但存在学科结构性失调问题:学科设置集中在人文社科领域,较少选择STEM 领域。学科结构性失调人为导致了学科的性别隔离,女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年龄介于18 岁至25 岁之间,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中就包括择业观。缺少STEM 学科的教育背景,女大学没有在STEM 领域的求职现实基础,极大降低针对STEM领域的再教育的意愿。而长此以往,STEM 领域的男性主导局面仍然难以打破。我国女子高校在办学定位上应该增加STEM 类专业学科建设、将培养实践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之一。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在发挥现有专业的优势基础上,相应的增设新工科专业,加强综合类学科专业建设。
向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淑明女子大学等国外优秀女子高校学习,借鉴他们设立产学协力团的模式,设立校办产学研办公室,负责校内专利与外部企业产业对接,积极寻求社会资源,将高校的科研成果盘活,根据实际市场效益,对于转化成功的专利撰写人给予相应的奖励;完善校内专利申报制度,相应提升实用新型及发明专利的数量指标。
改变女性在科研创新中的刻板印象,培养具有产学研能力的女性人才,需要社会参与、政府推动和家庭支持,共建一种“STEM 教育生态系统”。在社会参与层面,通过主流媒介宣传优秀女科学家案例、增加女性对科研工作的接纳和认可,比如将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以及2012 年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颜宁塑造为女性参与科研的标杆人物;在政府推动层面,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财政补贴,为女子高校的科研融合提供优质资源;在家庭支持层面,从家庭教育着手,引起女性对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等理科教育的重视,激发女性的科研潜能,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对女性科研工作者予以精神支持和家庭责任分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