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乡风文明建设状况与现实借鉴

2020-12-08 03:00:43尹自强
魅力中国 2020年48期

尹自强

(常熟理工学院 商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中央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 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要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村民自治,推进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苏州市在农村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2 年基本形成家风良好、民风淳朴、乡村传统文化和都市现代文明交融共生的乡风文明新气象。

近年来,苏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农”事业迅猛向前。截止2020 年3 月,全市累计培育建设省、市级特色精品村76 个、特色康居村2050 个、特色康居示范区37 个,“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美好愿景正在苏州大地展现出生动的现实模样。物质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提高的同时,乡风文明状况也得到很快提升,农村社区治理结构更加合理,村民议事规程更加完善,农村自身发展和服务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成果显现,农村社会矛盾快速下降,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和岗位迅速增多。通过文明家庭、最美庭院创建等活动,遵守公德、爱护环境、邻里和睦,尊老爱幼、诚信友善成为农村新风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成了很多老百姓心中所想。社会文艺团体送文化下乡活动和村级自组特色民俗艺术团队开展的节庆活动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繁荣了农村文化。通过调查还发现,苏州乡风文明建设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农村基层组织生态观念仍需提升、村民道德文明规范仍需强化、农村文化活动仍相对缺乏等,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和实践中加以解决和完善。

一、苏州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苏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走在全国前列,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果,为全国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宝贵经验。但对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新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亟需提升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作用极为重要。苏州还存在农村组织治理能力相对较弱,组织引领发展不平衡,人员素质意识亟待提高等突出问题。

一是基层组织治理能力亟待提高。治理能力是执政水平的体现,苏州地处长三角发达地区,城乡融合程度高,城乡发展一体化已是苏州工作的特色与品牌。苏州基层村级组织工作量大纷杂,人员工作强度大,各种关系复杂,还承担着改革探索的重任,不少农村基层组织治理能力跟不上上级工作的要求,人员积极性不强,调动农民参与能力不足,不能将工作要求与农民需求紧密结合。

二是组织引领发展不平衡。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进性发挥有待提升。党员是农村建设发展的骨干力量,但目前苏州农村基层党员数量占比不高,年轻党员更少,党员先进性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仍需提升。

三是农村基层组织人才缺乏。在农村,有治理能力和经营能力的人才非常缺乏,年轻工作人员到了农村由于各种原因能坚持留下来的很少。近年来组织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等,也无法根本改变农村基层组织人才不足的问题。

(二)村民道德文明水平仍要提高

调查发现,苏州地区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程度深,城市文明辐射乡村文明比较明显,但传统小农意识和价值取向还很深刻,受市场经济消极因素影响,部分村民集体观念逐步弱化,法制观念提升不快,道德文明水平有待提高。偷偷占用集体资源、阻扰建设公共设施、卫生陋习、封建迷信活动等现象还时有发生。很多村民的文明意识与礼仪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附注行动,部分村民共建意识淡薄,责任意识不强。经过实地走访以及考察发现,苏州地区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程度深,城市文明辐射乡村文明比较明显。但部分村民的道德意识、法制观念还是很薄弱。偷偷占用集体资源、阻扰建设公共设施、卫生陋习、封建迷信观念、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三)农村文化活动依旧缺乏

苏州地区绝大多数乡村都建设了用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文体活动室、例如农家书屋、文化小广场等,但缺乏专门的组织人员,文化活动开展比较少。受限于场地设备等因素,很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很难下到农村,农民受到感染熏陶的机会更少。农村长期缺乏文化人才储备,形成了农村文化活动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的局面,影响了村民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四)农村社会服务资源仍然不足

苏州地区农村教育卫生条件逐步完善,但社会公共资源供给仍然不足。农村地区看病难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专业医疗人才仍然很少。受人口老龄化影响,农村养老问题逐渐凸显,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建设需要加快。农村教育的硬件改善有目共睹,但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重点在师资、教辅手段、教育材料等方面下功夫。

二、苏州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借鉴

(一)张家港市常北社区的基本情况

常北社区位于张家港市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东北部,面积有5.2 平方公里,社区设有20 个居民小组,总户数1034 户,户籍人口2900 余人。党总支下辖5 个党支部,有党员116 名。

(二)常北社区乡风文明建设的具体做法和借鉴价值

近年来,常北社区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村民共建共识意识空前高涨,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区先后获得“江苏省生态村”、“苏州市十佳最美乡村”、“苏州市文明社区”等荣誉。常北社区的具体做法,对其它地区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1.党建引领是核心

常北社区发生的巨变绝不是偶然的,是基层党组织坚强领导的结果。社区党总支以集党史、村史为一体的党建广场为基地,定期组织党员开展学习教育,党员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强,在村庄治理、环境改善、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中,党员先锋作用发挥充分。社区推行“党员认领责任区域”制度,通过党员志愿者认领责任区域,深入探索实施“融入式”党建、推行“”红+绿”党建工作法效果明显。在常北社区组织开展的“扮靓美丽新常北,党员先锋在行动”活动中,常北社区党员干部和群众一起积极行动,将废旧的椽子钉制成一个个美丽的花箱来扮靓美丽家园。

2.机制建设是保障

常北社区建立奖惩机制,完善双向监督制度,健全工作评估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持续督促党员干部完成乡风文明建设各项任务。常北社区建立党员文明创建“督导员”制度,统筹开展“周末义务”劳动和环境整治“随手拍”,曝光“顽疾”,常态化实施文明创建督导。支部书记带领党员进行环境整改、垃圾分类入户宣传,检查居民家前屋后、垃圾分类情况,现场整改,对获评“苏州市美丽庭院示范户”进行复审、挂牌。

3.环境建设为基础

常北社区大力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变化巨大。全域施行垃圾分类,创新推出了收运员“专人专桶”、督导员“早查晚督”、评比“示范组、户”、设立“红黑榜”等举措,村民垃圾分类知晓率95%以上,正确率90%以上。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中,动员全体村民主动扮靓美丽庭院,充分利用刻旧材料变废为宝,装扮村庄庭院,提升了居民素质。

4.文化活动引风尚

常北社区推行“党员带头+乡贤示范+群众接力”工作法,大力开展文化建设,建设了年代记忆村庄、膳食文化、运动文化、心理文化、知青文化五大主题公园,打造了稻田艺术画、3D 墙绘艺术、特色菜园、稻麦长廊、绿化景观等美丽风景线,让新时代乡村文化更显特色。村民携手花了数天时用木片制作而成的乡风文明树,成为村口显著的标志,邻里和谐、诚实守信、敬老爱幼等好风尚成了集体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