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慧爽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提升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课程,在大学的教学中占据着主要地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对大学语文教学的认识并不全面,导致课堂效率低下。通过“微课”进行大学语文的教学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这一概念,是2008 年在美国的一位高级教学设计师所提出来的,在2011 年引入到国内,同时也渗透到教育行业[1]。微课的教学模式是在教育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产生的,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合理的运用,才能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现在,“微课”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中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值得我们重视。
高职院校着重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往往在课程设置方面,专业课始终是最重要的,而大学语文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相对薄弱。高职院校学生语文方面的知识积累并不多,对大学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这就表明我国的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教学还需要完善。在2006 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中说明:“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2]也就是在这时,很多大学开始重视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高职的学制通常为三年的时间,这当中还包含学生实习的时间。由于时间的限制,高职院校往往注重的是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可事实上,大学语文是一个包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我们不难发现,在学习到距离我们久远的文言文时,学生往往会不厌烦,上课开小差玩手机,因此,课堂学习氛围并不浓,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另外,在学习大学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的专注度不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很多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强,教师也大多不固定,很多大学语文老师是由其他老师兼任的,只有上课时间可以见到,其他时间根本见不到面,这就限制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另外,高职课堂很大部分是大班式教学,人数非常多,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少,也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讲授大学语文知识时通常偏向对文字的局部解说,这样会让学生死记硬背而不是去用心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在以后的高职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成为教学的重点。
顾名思义,“微课”的微指的就是时间短、知识点更为细化。这种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在组合成独立完整的微课程,这与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课堂相比,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通过声音和背景音乐的配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雨巷”的真实情景,再加上朗诵会使学生融入到情境当中,去感受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让学生感受到“雨巷”朦胧的美感。运用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很好地营造了课堂氛围,视频与音乐的结合有助于拉近学生和作者的距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当前,电子设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微课”的课堂教学形式在线上不受时间不受地点的限制,可以随时用手机或者电脑进行学习。此外,学生不仅可以观看视频还可以跟老师进行在线交流,这样的模式能让老师及时地发现学习中的问题,进而调整教学内容。很多高职学生的写作能力差,也很少关注大学语文方面的人文知识,而“微课”内容少、时间短,老师可以利用“微课”来引导教学当中的重点内容,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教学任务进行自主学习,能较快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高职的课程繁多,学习的节奏也快,涉及的内容广,学生很难长时间系统复习。学生在期末规划复习时间时也往往把重点放在专业课上,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通常被学生忽视,对大学语文学习的时间也少,而微课因其自身的特点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高职院校中,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强,文化素质也有不同层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微课”的运用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同时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讲授学习任务时,发放不同的微课学习资料,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学习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资料”。老师在讲授知识时,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从搜集资料、选择知识点到视频、音频和图片的整合,最终形成一个简易而又清晰的微课,整合资料制作“微课”视频时,对内容要精益求精。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深刻理解并融入文章,与此同时,对教师的业务能力也是一种提高。
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课堂中,教师可以把微课的内容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将简短的微课作为课堂内容的导入。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把教学任务细化,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例如,在讲到《药》这篇小说时,学生往往会对文章的“药”和“小栓”吃下的“人血馒头”这两个情节混淆不清。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微课,在课堂中导入文章的内容。而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会对文章整体的结构有更清晰的理解。教师在微课中提出问题:“文章中的病人和药有什么关系?两者指的是什么?”学生们通过观看微课视频,经过讨论,能够对文章的历史背景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学生就会有继续往下探究的兴趣[3]。随着对文章的讲授,学生对于“药”所体现的意义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它的认识可以上升到当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兴衰,并且对作者鲁迅的忧国忧民有更深刻的见解。
微课具有精简直观的特点,由此,它是课本中内容的提炼,可以使知识简单化。比如教师在讲授《苏州园林》时,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当时工人的匠心精神,可以结合微课让同学们身临其境。也许很多同学甚至是老师都没有去过苏州园林,如果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讲授,学生根本体验不到苏州园林各个角度的美。因此,教师可以查阅资料,下载图片和视频,运用微课的形式来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有视觉上的感受,还有听觉的感受,这会让学生感受到匠心和园林的美,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本中常常会出现生僻的典故和古诗,学生对此也是以背的形式来记住文章,并重复加深印象,并没有去理解其中的意蕴。通过微课将朗读、小故事、动态画面等融入到视频当中,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若是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就更别谈欣赏文章的美了,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形成一种注意力集中的体验学习。例如,司马迁《史记》中出现的通假字和文章的生僻字的各种写法、用法制作成简洁的微课,使枯燥的文章更生动,以此来让学生理解诗词典故[4]。当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对文章片段的概括和赏析。在赏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到文章的艺术美感,再加上一个小段的影视剧情节,指导学生感受文章中诗人的情怀。
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也是必然的趋势,微课的运用体现了教育信息化。“微课”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主要是以教学视频为基础,在开放的课堂中,对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有明显的提升和促进作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并且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微课”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变革,也会引发人们更多的注意和思考。在今后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的改革中,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微课”的长处,应该是教育者们需要不断发掘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