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浩
(武汉文理学院政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345)
组织领导力是指在领导活动过程中为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依托组织成员相互关系而施加影响,各构成要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量。它不仅能够推进组织创新与队伍建设,增强成员工作的环境敏感性和适应性,还能够回应内部多元化的发展需求,从而获取整体竞争优势并实现组织绩效。
从组织领导力的结构功能、运行机理来以及作用过程来看,组织领导力缺失会严重影响组织成员的组织认同感构建、组织成员的个人价值实现以及组织权力的运行等诸多不被人所直接感观的隐形危害。
(一)组织管理效益虚化。在一个组织中,领导肩负着引领整个组织走向的使命。组织领导力的发挥是“为实现领导者自己及其追随者的共同目标,而通过榜样作用激励某个群体的过程。”可以说,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组织文化,举什么旗帜就会聚集什么样兵。从实践上来讲,组织领导力是否高效,具体体现在其目标与方向是否正确、是否获得追随者的拥护。在一个领导力缺失的组织里,组织成员是无法从组织中找到足够支撑自己奋斗的共同目标、实现自我和团队共同价值的理由,系统内部资源不能得到优化组织,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内部结构,各种复杂的关系和矛盾也难以协调和处理,系统内部杂乱无章,吹各号,各唱各调,政出多门,工作撞车,必然会导致组织因人心涣散而无法维系,“效益虚化”也就在所难免。
(二)组织建设水平沙化。组织建设水平是关乎组织自我运行和配置组织资源的能力,是组织生命的具体体现。无数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说,组织建设好坏都是关系其存在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一方面,组织必须健全是基础,如果组织不健全,成员找不到组织,组织不关照成员,组织就没有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另一方面,组织发挥作用,不是看组织了多少次会议,开展了多少次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提升组织效率,将组织资源转化为推动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推动发展活力。如果没有这样的转化或者转化的不够彻底,在运行过程中,组织领导形式化、统筹协调一般化、制度落实随意化,必然导致组织建设水平沙化问题。
(三)组织成员能力弱化。领导力是正影响力,它反映了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具有影响性的相互关系。“领导力的衡量标准是由被领导者自愿投入事业的人数多少、力量大小决定的。”可以说,领导力是一种唤起民众的力量,领导力的大小,就是看唤起的那种力量的大小,看这种力量带来了什么样的社会效应。组织领导力的缺失,不仅是领导者或领导群体自身素质及品格不高的具体体现,还会造成组织及组织成员的能力弱化,领导者或领导集体既不能有效引导发挥自身的指挥效能,又不能依靠团队、依靠组织扩大自己的影响,组织的目标也能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也就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四)组织功能发挥褪化。对组织,大家的共识就是有着共同目标的人群集合体,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调解予盾,处理问题,通过分工,取长补短,进而取得比个体所能取得的效果之和大得多的整体效应。“组织领导力的强弱则直接体现于工作团队在建立规则、遵守规则、发展规则上的行动自觉,体现于工作团队在规则框架下实现工作目标的主观能动性和自由度的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力的缺失,势必规则失效,进而造成责权配置不当、组织成员履职不当,分工协作不力,组织持久有序运转的机制保障出了问题,“主角”演不好,“配角”不给力,成了各自为政的“独角戏”,以至于出现1+1<2 甚至1+1 <1 的反效果。
鉴于组织领导力缺失的严重危害,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提高对组织领导力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建设力度,从问题源头抓起,有针对性的寻求应对之策,确保组织建设坚强有力,组织运转快捷高效。
(一)塑造共同愿景,激发成员内动力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一个领导力强的组织,必然体现为思想上的合心,行动上的合力和步调上的合拍,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工作的效益。一是要正确把握组织发展方向。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领导者或领导集体通过科学制定组织发展的战略目标,完成组织的使命设计来举旗定向。二是要用共同的组织理想坚定成员信念。组织建设发展过程中,管理控制、任务指标下达和个人努力必不可少。领导者或领导集体要善于用组织的共同理想凝聚组织成员,坚定组织成员信念,以此构建信念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之上的命运共同体。三是要培育组织价值观。领导者或领导集团要注重组织文化建设,引导成员践行组织核心价值观,号召组织内成员加入到团队奋斗中来,切实把领导者或领导集体的意图变把组织成员的实际行动,共同推进组织的创新发展。
(二)健全组织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组织结构是整个组织管理系统的“框架”,是组织在职、责、权等方面的动态结构体系,其实质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分工协作体系。一是要科学设计。围绕组织目标任务,合理确定组织的职能、层次、部门和职权结构,串点成线,连线成网,确保组织的命令链路畅通,领导意志有效抵达基层组织成员,使组织领导获得可靠保证。二是及时优化调整。组织结构的体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领导者或领导集体要依据形势和任务变化,坚持问题导向,动态调整人员结构、管理层级,实现组织结构在职、责、权等要素动态匹配,确保组织资源的高效配置。三是要提升服务质量。及时了解组织成员所思、所想、所困,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组织成员的质量,让组织成员无后顾之忧,在组织的每一个节点上努力工作,从而达到凝聚集体智慧,确保组织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加强骨干建设,凝聚组织力量
组织的骨干力量是组织建设的“四梁八柱”,是各职能部门组织成员的精神领袖,优秀的骨干团队可以紧紧团结和凝聚组织成员的力量。一是要严把选拔关口。努力营造良好选人用人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综合考虑能力素质、年龄层次、资历学历、性格特点等因素,选准配强组织骨干力量。二是要注重培训。营造学习氛围,打造学习型组织,通过培训使骨干力量明确责任、树好形象、不断提升能力素质,在组织中切实发挥表率和标杆作用,达到“培训骨干,带动一片”组织建设目标。三是建立晋升淘汰机制。加强组织动态业绩考评,做到奖惩分明,对于组织中的优秀成员,适时晋升奖励,满足其成长进步需求,对于现有骨干力量不作为、难作为等问题,建立淘汰退出机制。有奖有惩,方能激励组织成员自我设计个人成长路线图,确保组织始终充满向上的力量。
(四)强化规则意识,营造良好氛围
规则意识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思想观念,是自觉认同并自愿遵守规则的稳定心理状态”。加强组织领导力建设,必须强化规则意识。一是要充分认识规则意识在实现组织成员的价值追求、提升组织战斗力、实现组织目标中的重要作用,使领导者或领导集体自身的规则意识培养和整个组织的规则意识塑造统一起来。二是要加强组织成员的思想和心理引导,真正把约束和规范组织成员行为的源动力建立在组织成员对规则的思想认同上,从而形成组织整体内生性的规则意识,建立高效的工作规范和工作秩序。三是要营造内部良好的竞争生态环境。建立组织成员遵守规则状况监督机制,特别是对违反规则的行为与组织成员的成长进步实行挂勾管理,营造持续的、发展的、自我修正能力强的工作生态,有力推动组织领导力的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