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育安
(广西合浦县第五中初三化学,广西 浦县 535323)
引言: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如何改变学生对化学学习激情不高,课堂学习气氛不浓的局面”是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思考并在实践层面上解决的问题,而首先要解决的是向课堂教学要效益,要成效。寻求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活动的根本目标,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学多样性化学有很多关于元素、PH 值等概念,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同时书本上有很多的实验案例,学生只能通过书本上的文字或者化学教师的口述来了解,不够直观,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很多高科技产品进入学生的生活,辅助教师与学生,减轻学生的疲劳,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度与趣味化。所以化学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与新理念,从互联网上寻找到对应的图片或者视频,穿插到教学课件中,使学生能直接观看,提高印象,同时化学教师可以采用实物等化学试剂,让学生观看,并讲解基础概念,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金刚石、石墨、C60》的时候,很多学生印象中都没有这三物质的印象,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玻璃刀、钻石、铅笔芯、电极等具体物质让学生对它们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再通过视频等其他学习途径让学生对这些物质有进一步的了解。再如,在学习《几种常见的金属》时,在同学们印象中认为金属是非常坚硬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验比较等方法得到生活中多数纯金属的硬度是比较小的,我们生活中使用的大多数是合金,从而使学生对这个知识点能更好的掌握。当然,化学教学中也有很多物质在实验室中是没有的,甚至是老师自己也没有看到过,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寻找对应的图片或者背后的故事,然后用多媒体放映出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进而帮助学生记忆基础知识。同时化学书本上有很多的基础实验,比如一些中和反应或者氧化反应,每周的化学课时间是不能满足所有的实验都去实验室完成,也不能只靠书本上的文字让学生全靠想象,所以化学教师要寻找对应的视频,在讲解的时候让学生观看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来做题与了解相关的知识、化学公式等。总之,直观教具是当前教学常用的方法,化学教师要合理利用工具,从而提高教学趣味性与多样性,吸引学生的注意。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态度、志向水平、外来鼓励、学习后果以及客观现实环境的要求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连。而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动机驱动学习,学习又能产生学习动机。正如奥苏贝尔所说:“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一般来说,学习动机具有引发作用、定向作用、维持作用以及调节作用。其中,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激励教学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激励教学在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真正的好学、乐学。
当前很多教师的教学都偏离了生活,使得学科变成一门高高在上、理想中的学科,使得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在实际生活中完全不懂如何运用。而新课标改革后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将学习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化学是一门生活化的学科,所以化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能忽视了知识的生活化运用,要将概念与生活中的案例充分结合起来,进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利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例如:化学教师在讲解酸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的时候,就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并主动思考列举出更多的例子。比如:化学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家里的水槽或者水壶里是否看到过一些白色的固定物质——水垢,学生回答看到过,然后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去掉这种水垢的。学生就会主动思考,自己或者父母在打扫卫生的时候都是如何去除水垢的,可能一些学生会回答直接用钢丝球刷掉的,一些学生会回答用醋除去的。然后化学教师抽选用钢丝球刷掉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这种方式是不是很困难?再抽选使用醋除去的学生回答为什么要用醋,让学生结合这些常识最后得出酸可以和碱反应。最后化学教师再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厕所清洁常用草酸,炉具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等。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教师备课环节的有效性需要做到全面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不能顾此失彼。首先是备教材,化学教材内容既包括化学理论知识,也包括化学实验内容,所以,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内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分配教学实践,同时还要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相联系,不断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其次是备学生,每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都不相同,所以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结论: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减轻学生的学业,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有效结合实际整合各种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