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再论“上大学”重要性认知误区

2020-12-08 03:00:43王志刚
魅力中国 2020年48期

王志刚

(郑州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一、改革开放40 年来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相对落后”到全球“规模第一”,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

根据国内大多数学者对高等教育所处阶段的划分标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内属于精英化阶段,15%至50%之间属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则进入普及化阶段。按照以上标准,1978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1.55%,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非常低,属于典型的精英化时期。1999 年高校开始扩招,毛入学率得以快速提高,2002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这标志着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式从精英化迈进了大众化阶段。进入21 世纪后,中国的高等教育继续快速发展,到改革开放40 周年之际的2017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7%,接近普及化标准。2019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正式迈进普及化阶段[1]。

(二)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

进入21 世纪后,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长期位居世界第一位,成为名符其实的教育大国,但是与世界高等教育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已经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与梦想。那么,建设教育强国该从那些方面着手?首先,建设教育强国要继续保持和加大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投入。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办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世界一流人才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其次,建设教育强国要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教育能力强弱的关键指标,高等教育也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把培养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更加重要的位置。再次,建设教育强国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改革开放40 年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密切相关。最后,建设教育强国要加强新兴技术在未来教育中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定能发挥重大作用。

二、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时代飞速发展,新一轮的科技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科技竞争的背后是教育竞争、人才竞争,作为人才培养主要手段的高等教育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的国家必然是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高等教育能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优秀高素质人才,正是有了优秀人才,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进步才有实现的基础和可能性。中国改革开放40 年是经济腾飞的40 年,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大发展的40 年。1978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598 所,在校生228 万人,而40 年后的2017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631 所,在校生3779 万人,在校生规模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6.57 倍[2]。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

(二)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和塑造人,正是高等教育源源不断的培养人才,社会的人力资源才得以可持续。高等教育传授知识、锤炼技能,高等教育的发展,引导和促进了企业或行业的技术进步、技术革新。高等教育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氛围、价值取向等对社会产生强大辐射作用。个体的信念、价值观在大学阶段基本成型,并将影响个体的终身。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本身也在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3]。

(三)高等教育是个人成才的必经之路

李嘉诚先生曾说:教育是最稳妥的投资,捍卫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投资教育和推动教育改革。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和个人而言,接受高等教育仍然是走向成功之路的最佳选择。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更多的人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更多的孩子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掌握了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本领。然而,在成才之路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也有少部分人开始怀疑高等教育的作用,认为不读大学也能成才,需要提醒的是不要拿特殊当作一般,绝大多少普通人还是要走“读大学”之路的。

三、部分群体对“上大学”重要性的认知误区

高等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性已经达成普遍共识。但是,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总会有少部分群体轻视或否定高等教育的作用,从而形成认知误区。

(一)改革开放初期少部分群人对高等教育的认知误区

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人通过下海经商获得了财富,成为了当时所谓的“有钱人”,这对于过惯了“穷”日子的普通民众而言是相当刺激神经的。“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的这些顺口溜反映了当时一部分民众对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错误、片面认识。在不少70 后的记忆中,初高中阶段有不少同龄人放弃学业或者去打工,或者去经商。20 世纪90 年代以后,随着脑体倒挂得以理顺,高级知识分子的经济社会地位越来越高。“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人们对高等教育愈发的重视。

(二)当前少部分群体对高等教育的认知偏差

时至今日,绝大多数人认同高等教育对国家、社会、个人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但是,近几年来,随着“二代现象”越来越普遍,加之重点城市房价的高位运行,一二线城市安家门槛和生存成本的快速提高,部分人产生了阶层固化的担忧,并顺理成章的推导出高等教育重要性降低的结论[5]。

阶层固化论者的认知逻辑如下:在社会资源占有上具有优势的群体,其优势在代际间传递;而在社会资源占有上处于劣势的群体,其劣势也会在代际间传递。起点不同、结果亦不同、优者恒优、劣着恒劣。如此这般阶层固化的风险就会发生。如果社会阶层真的已经固化,高等教育在阶层流动中的作用将大幅下降。在这里,对于阶层固化论的观点认为其错误的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阶层上升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第二,有阶层流动受阻风险,但尚未达到阶层固化的程度;第三,接受高等教育仍然是普通人最稳妥的选择。

四、纠正认知误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建议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绝大部分人对高等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是正确、全面、客观的。对于少部分人在高等教育重要性认知方面存在的误区需要加以纠正,以便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实现教育强国的梦想。

(一)以事实为依据加大对认知错误群体的宣传引导

改变一个人的认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改变部分群体对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存在的错误认知和理解偏差同样是一个艰苦卓绝的长期过程。对阶层固化论者,他们有阶层晋升的渴望,但在奋斗的过程中可能遭受了一些挫折和困难,从失望到绝望最后把原因归结到阶层固化上来。其实,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阶层跃进的机会还是有的。看一看最近这些年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涌现出的行业大咖,无不来自于普通家庭,“知识改变命运”用在他们身上再合适不过。

(二)对以偏概全、夸大歪曲事实的负面宣传进行有效治理

媒体喜欢爆料,目的是通过吸引眼球实现其商业价值。在教育领域媒体也喜欢爆一些猛料,标题拟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清北某某大学生毕业回家养猪”、“中国大学在培养失业大军”、“33 岁女大学生理直气壮在家啃老10 年”、“大学生回炉读职校 ‘上大学无用论’再引发争议”等等,但看这些标题挺吸引人眼球的,如果不能辩证地看待这些现象,真的会得出上大学无用的结论。殊不知无论是一流大学还是一般大学,做到百分百人人成才是不可能的。媒体的性质决定了媒体报道的往往是个案、特例,并不具有普遍性,但是,不懂辩证法的人会理解成一般情况。所以,对以偏概全、夸大歪曲事实的媒体报道加以监管和治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做可以有效减少部分群众的误解。对高等教育重要性存在理解偏差的人群,普遍是文化水平不太高的群体,容易静止、片面的看待问题,媒体的负面报道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鼓励媒体多多刊发正能量的个案,以便帮助认知错误群体改变其对高等教育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