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曼
(成都市田家炳中学,四川 成都 610061)
引言:高中阶段对于青少年来说,不但是学习的黄金阶段,更是成长的黄金阶段。在教育界提出核心素养理念之后,高中各门学科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教学宗旨。其中,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也紧跟教学事业发展的脚步,对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加大重视。自此,物理课堂教学将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物理发散思维,继而学会利用物理思维思考并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教育界提出的核心素养理念的根本意义,在于迎合现阶段社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素质能力培养。教育界在此之前提出过“双基”和“三维目标”理念,将教学重点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转化,而后,又以“全面发展”取代前者。这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是在以往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做出的升级,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各方面来讲,对学科的教育方案要求更高。
物理学科本身具有科学思维,学科核心素养理念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在接受物理课程教学的同时,逐步构建物理学科学思维,自发性对事物本质属性以及内在规律等方面能够主动探究发现,并学会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利用物理思维解决身边的问题。
高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常常会涉及到实验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教师应该对实验教学加以重视,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推导相关公式及定理,鼓励学生在探索与发现的同时收获满足感与成就感。此外,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继而加深其对物理知识的记忆,保障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实验课程将为物理学科增加趣味性,并能够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师在讲述物理基本原理时,可以在课程开始时带领学生进行课堂实验,然后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演示,引导学生总结出物理规律,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和实验探究精神,继而建立科学思维。
高中物理教师在授课时,应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找出生活中关于物理学知识的案例,为学生进行原理讲述。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意识到物理学只是来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的。生活中的实践案例将会使物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更近,让课程中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具象化的、生活化的,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
比如教师在教授“光的反射与折射”知识时,可以引用生活中常见的实际例子对知识进行详述。然后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寻找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生活案例,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如果学生对概念知识理解得不够具象,教师可以主动向学生展示盛水的圆形鱼缸、放大镜、近视镜等物体,为学生做进一步的讲解和演示。寻找生活案例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观察生活、乐于发现规律的好习惯。
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这样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枯燥的知识产生反感。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唤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抛出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向学生们提问,然后为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分组对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的过程将会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获得物理知识,而分组讨论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启发,逐渐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高中物理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安排学生分组设计物理规律的验证方式,设计好之后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如果该小组演示的实验内容与本课所学的物理规律相契合,则说明该小组成员对课程内容已经掌握,如果实验内容与课程内容规律相偏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找出实验的问题所在,并及时纠正错误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启发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实验之中,更加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思索和探究的乐趣,从而在学习中获取满足感和成就感,继而增强高中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和物理学科的科学思维。
物理学科的发展历史悠久,几乎每一位知名的科学家都有坚韧严谨的精神品质。对于高中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普及科学家的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对物理科学态度与责任加深了解。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多做收集,从书籍或网络中摘录物理小故事,结合课堂内容向学生讲述,鼓励学生以科学家作为榜样,继承坚韧、严谨的科学精神品质,投身于物理知识的学习之中。在讲述科学家故事时,高中物理教师要尽量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而不能语调平平,否则无法调动学生聆听故事的积极性、实现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教学目的。
结论: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教会学生物理学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物理学的科学发散思维,让学生多多观察生活,探索奇妙的物理学规律,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掌握的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高中物理教师要将教学重点从解题步骤转移到解题思路上来,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物理思维、学会主动探究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促使学生将科学思维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