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病虫害防治误区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2020-12-08 03:00:43徐挺
魅力中国 2020年48期

徐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 843011)

前言

棉花种植中所具有的病虫害种类较多,并且危害的面积较大,比较严重的包括棉蚜、棉叶螨、玉米螟或者枯萎病等十余种。如果在实际生产中对于棉花的病虫害估计不足,并且没有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会造成棉花的产量与质量全面下降。在我国棉花种植的种类相对较多,因此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区域种植情况来分析,对这些区域所产生的病虫害做出规律性的总结和分析,避免出现防治误区,并且结合当地生态环境的发展,建立真实有效的防治体系。

一、棉花病虫害防治误区分析

(一)用药方面

目前在棉花种植期间,很多种植人民都没有科学种植与病虫害科学防治知识储备,在农药使用期间,大多数认为农药喷洒越多药效越好,药品越新效果越好。另外一些棉农对于病虫害的防治用药次数过于频繁,这些大量农药的使用导致害虫与害虫的天敌都被杀害,同时病虫体内在长期农药的作用下产生抗体,造成数量增多[1]。另外农药使用量过浓过大,会对棉花生长造成影响。并且这些农药的中了大多数棉农都了解,农药不是品种越新药效越好,而是需要适合病虫害的种类才能发挥药效。

(二)抗虫棉花品种的盲目购买

一般一些抗虫棉花品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病虫害侵袭,尤其是在高温期间,能够有效的降低农民自身的工作量,同时提升棉花的产量和质量,虽然成本相对较高,但是一般的棉农也可以接受。但是在实际种植期间,大部分棉农对于抗虫棉品种认知存在误区,认为这些品种可以抵抗所有病虫害,而发生虫害之后,棉农会体现出一定的不认同感。但是在实际的种植中,抗虫棉品种只对棉铃虫或者红铃虫一些鳞翅目的害虫种类具有效果。另外虽然例如棉铃虫等虫害数量减少,但是一些新型的病虫害也在悄然逼近,如棉粉虱等地域害虫,这些应当被棉农重视。

二、棉花病虫害防治综合技术

基于我国广阔的地域情况,每个区域内部棉花的生长发育、培育技术和病虫害种群与发生时间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要想彻底的预防病虫害,需要从全局的方向出发,将棉花的高产、低成本为栽培目标,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方针,将棉花中具有的病虫害与棉花、环境之间的关系明确,因地制宜的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2]。

(一)越冬期防治技术

一般冬季是两季棉花之间的休耕期,在此期间在棉田越冬的棉叶螨或者棉铃虫蛹会大量出现,因此可以将棉花的枯枝和杂草清除,及时进行冬耕作业,以此来减少害虫发生的基础。另外结合当地的农业生态特点和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将作物合理的布局种植,选择适合的农作物与棉花实施轮作,以此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二)播种期和苗期防治技术

在播种期间,需要结合不同的品种、病虫害类型和实际的防治方式来有效选择棉花的种类。如鲁棉研18 号、鲁棉研22 号、33B、晋棉38 号等品种,为棉花日后种植高产、高质量奠定基础,并且这也是减轻病虫害的主要措施之一。在苗期,需要做好种子和硫酸脱绒处理,其中硫酸脱绒要干净,以此来控制如角斑病或者枯萎病的蔓延范围,对于苗期的害虫可以选用3%的呋喃丹微粒和70%的快胜虫嗪等药物[3]。

(三)棉蚜虫害防治措施

棉蚜虫防治需要在越冬之前实施处理,特别是在每年的1 到3 月份,要集中采取花卉与温室大棚的灭虫工作,同时检验该技术的实施水平。在实施点片处理之后,可以有效的控制棉蚜虫的蔓延范围和发生频率。其中管理人员需要加强管控保护期间的天敌,减少化学方式的使用和应用频次,加强管理。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发生棉蚜虫的病害较为严重,需要利用药物辅助处理,如毗虫琳或咤虫眯等药物,以此来实现防治目标。

(四)棉叶螨虫害防治技术

棉叶螨在棉花种植期间比较常见,又被称作“红蜘蛛”。要想有效开展棉叶螨防治工作,需要在预防方面加以关注。首先建立完善的防治计划,对棉花种植区域开展大规模、系统化的病虫害管理,并且将保护带的防护工作分成两个批次,第一批次防治需要在播种项目开始之前实施,同时需要处理田地和公路林实施有效处理,如果发现病虫害较为严重的区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实施药物辅助处理。第二批次需要在每年的2-5 月份之间,建立精细化调研报告之后实施集中喷洒工作,保证在棉花的种植区域螨株率在5%以上才能够实施防治工作,避免棉花受到二次感染。其次需要及时的处理中心柱结构,建立健全系统化的管控机制,保证各项处理措施和技术能够满足实际棉花的生长情况。最后需要结合棉叶螨的生长特征实施针对性处理。如果种植环境温度较高或者比较干旱,都会产生棉叶螨。所以需要对棉花种植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加以科学控制,在保证棉花种植效果的基础上实现最优化管理。

(五)棉铃虫虫害防治技术

在防治棉铃虫期间,需要将农业防治机制的优势全面发挥,并且保证所实施的生物和化学防治工作的有效和实际性。在棉花种植期间,可以采取轮作耕作模式,减少一些不良生长环境对棉铃虫产生的影响,保证虫害的防治工作与技术水平满足相关标准。但是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其他处理方式不能达到病虫害防治的效果与要求,就需要利用生物防治机制,在目前我国关于棉花病虫害生物防治的药剂包含甲维盐、杀铃脉及阿维菌素等。

结语

综上所述,棉花病虫害防治,需要避免一些品种和农药使用的误区,结合当地的棉花种植情况与市场实际需求,制定详细的防治计划和管理流程,结合有关规定和实践来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在保证棉花种植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提升其生态管理水平,促进棉花种植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