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肖晶
(辽宁职业学院,辽宁 铁岭 112099)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如何落实的问题,也就是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切实地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提升学生获得感。志愿服务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以全新的模式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张耀灿认为“志愿服务具有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特征,有利于优化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实现育人效果。”思政教育本身根源于一定的社会现象和事实,是庞大的社会系统中的一项实践活动。思政教育的众多理论都从社会中概括总结出来,并最终用这些理论服务社会,推动社会良序运行。高校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安排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到社区、工厂、乡村等地引导学生无偿地提供思想、道德、法制等服务的志愿活动,便是志愿服务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衔接。
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形式之一,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充分展现大学生的人才智力因素,对于深化思政课教学效果和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校大学生借助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平台,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深入到社会开展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义务支教,环保行动,文艺演出,科普宣传等服务活动,充分地将思政课的内容以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在校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教育,而且普遍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扩大了思政课的受众面,有效地深化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志愿服务,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关注社会现状,近距离地了解社情民意,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其为人民服务、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思想品质;同时大学生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在服务人民和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会不断地认清自我,丰富阅历、增长才干,进而促进其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努力成长为时代新人。
志愿服务对于思政课建设具有着一定的意义,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其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地探索有效的途径与方式优化志愿服务,进而推动其在思政教育中有效作用的充分发挥。
可以看到,尽管目前为止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地探索思政课实践育人的途径,并且也在推广志愿服务活动,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与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有着重要关系。志愿服务并不仅仅是献爱心,提供帮助等,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知真善美,提升综合能力。对此,各高校领导要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提升对志愿服务的重视,避免单纯重视就业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要加大志愿服务的课时保障和政策的倾斜力度,保障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而大学生则要端正好态度,认真对待志愿服务,明确其对于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积极地参与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高校所开展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经费的需求会更加强烈,丰厚的资金支持是使其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但是在具体的志愿服务过程之中,经费往往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难以满足需要。因此,为确保志愿服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能充分地发挥有效作用,就需要学校及相关部门加大对志愿服务的经费投入,扩大经费来源,明确经费落实问题,建立相关的经费责任制度,为志愿服务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虽然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初衷是为了在实践中提升道德修养,而非物质上的回报。但适当地给予学生相关的荣誉奖赏,则会激发出大学生强烈的自豪感,体会到奉献社会的价值,从而将这种由内而发的自豪感化为自己坚实的行动力量。因此,在考评志愿服务效果时,可适当给予学生精神奖励,激励其自觉自发地投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在参与中提升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进而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
长期以来志愿服务的形式与内容较为单一,学生的积极性受到限制,未能很好地发挥志愿服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作用。各高校可以在传统的帮困扶贫、三下乡、社区援助等形式下,结合自身及所在市区的特点将志愿服务品牌化、长期化的同时,结合新时代特点与时事热点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崭新的活动平台。例如,学校可以与当地建立志愿者服务站和基地,拓展党团、校企志愿服务等项目,鼓励大学生参与不同领域、形式、内容的志愿服务,充分调动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发展和完善志愿服务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作用,是一项复杂而全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发挥出整个社会的合力作用,推动志愿服务与思政课的有效衔接,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与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