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涛
(河南 开封 475000)
地基基础施工作为建筑施工的重要环节,为防止地基结构出现各种隐患问题,必须对施工进行优化处理。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软土地基,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以防严重质量问题的出现。本文先简单介绍了软土地基特性以及它对建筑的影响,接着对其处理要求及所需运用的施工技术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准备工作不充分。我国部分地区地质情况复杂,施工单位在软土地基处理前没有进行了解,导致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延误工期的同时又浪费资源;前期的基础设计中对底层的流砂状况和地下的涌水量分析不准确,现场缺少排水和降水设备,影响了基础设计质量。其次,勘察不完善。相关勘测人员没有对当地周围环境、水文地质等进行勘测或没有进行精确勘测,使勘查数据出现误差,导致地基处理工作出现问题。另外,软土地基表层都会存在一层强度相对较高的覆盖硬质土层,即“硬壳层”,硬壳层有着较高的抗变形和承载能力,还可以通过扩散上部应力的方式增加地基的稳固性。但是在目前建筑工程的基础施工中,很多单位没有意识到硬壳层的有效作用,在设计施工时没有合理利用硬壳层。
在材料入场环节,管理人员应重点对各批次施工材料的质量、数量进行检查,与采购清单进行对照分析。同时,随机抽取少量材料作为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质量检验,再将检验结果与各类施工材料的性能指标进行对比。在检验结果与采购要求、相关指标完全符合后,方可将材料运输入场、投入使用。例如,在某建筑工程中,企业采取抛石挤淤法,管理人员在材料入场环节对片石的块径与尺寸进行检查,并抽取少量样品开展破碎试验,检查片石的抗压性能是否达标。同时,为消除设备因素对软土地基处理效果所造成的影响,应强化设备质量管控与调试力度,定期对所配置起重机、空气压缩机等机械设备开展维护检修工作,发现并修复所存在故障隐患。同时,根据相关设备标准,开展各项单项性能检测与联合调试工作,筛除性能质量与施工要求不符的机械设备。
软土地基处理质量与工程项目建设质量息息相关,在软土地基处理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深入勘察工程项目,了解软土地基的实际分布情况,分析软土地基带来的危害,以确定最佳软土地基处理方案,保证所选方案的技术性和基础性。现阶段,我国工程项目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相对复杂,施工企业需要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施工方案,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在施工准备阶段,相关部门可以共同探讨多种软土地基处理方案,提高软土地基处理的整体效果。
应用砂石垫层换填技术时,需注意以下要点:首先,施工技术人员应合理调整砂石层与砂石垫层底部,保证二者处于同一深度,在深度不同的情况下,技术人员需要遵循先浅后深的顺序分段施工,为后续施工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其次,施工人员在分段施工过程中,需要确保砂石垫层结构的密实性,提高地基的强度。并且,垫层接头位置需要做成斜坡状,使用碎石作为垫层原料时,要在底部铺一层细砂;最后,施工技术人员需要对垫层进行铺设,在砂石垫层换填技术的应用时,应确保材料之间的密实性,避免建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问题,影响建筑物的后续使用。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软土地基通常采用的是强夯置换法加以处理,这样可使软土地基问题得到解决,防止不良土壤结构的形成。运用强夯法是处理软土地基最有效的方法,它通过不断夯击相应区域,以此取得显著的压实效果,同时内部空隙也将明显缩小。采用强夯法时,应选择合适的夯击设备,对起吊设备、重锤进行合理搭配,这样软土地基才能取得预期的夯击效果。当然,必须要精确控制重锤的重量,这样才能保证夯击的可靠性。此外,应用夯击处理方法时,必须结合置换操作,部分基础结构的含水量比较大,或所用的土壤材料与建筑施工要求不符,就需进行充分置换,确保整个结构可以满足相关应用条件。必须严格控制置换材料的质量,保证所有材料的性能、质量达到理想的状态,可优先选择本地材料。为了使强夯置换法达到应用效果,通常可采用强夯或是分层填筑进行操作,防止夯击厚度过大,进而影响到地基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由于软土中水分含量较高,采用排水固结方式进行干预,能够有效处理软体地基中的水分。软土固结技术,能够将人工技术融入到软土地之中,通过在软土中安置排水管管道,减少软土中水分。真空排水预压方式、沙井堆载顶压方式和降水预压方式均属于排水固结技术。通过对软土地中的涂层进行加固处理后,垫放砂层进行干预,采用真空泵行抽气干预后,对软土地发挥固结顶压效用的方法被称之为真空排水预压法;通过在软土层中关注沙土,以制作沙井,提升软土自身的排水性的方式被称为沙井堆载顶层方法;通过技术手段,改变低下水位原水位,间接降低软土中的水分的方法被称之为降水预压方法。
房屋建筑行业不断发展,软土地基处理技术也较为成熟。但在具体应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实际施工中要全面掌握当地的施工条件,包括地质、自然环境、工程设计要求等,选择合适的施工处理技术,并结合具体工程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