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峰
(安徽新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在新的经济局势下,国内市场经济体系显得更为复杂,企业在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的同时,还受到各种意外风险因子的威胁。因此,企业需要在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的同时,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合理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而满足新时代下的企业需求、确保风控评价的科学性、帮助解决企业内部缺陷。而如何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行科学运用,值得思考。
风险导向审计本身是在企业单位基础审计工作体系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更具专业性、针对性的新型审计模式,该模式的一大特征便在于将风险控制作为工作核心,将风险意识运用到审计工作全程中去。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需要对目标单位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风险因子进行评估与预测,识别出某些严重的错报漏报风险,进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审计风险。不仅如此,该类审计模式的另一特征表现在其战略定位更高,它对企业单位的整体运行情况保持了更全面的关注,更具全局意识,使得被审计单位的全部财务信息、经营管理现状、内外部环境状态等都成为分析对象,这打破了传统模式单纯着眼于基础账项的局限。
部分执业人员对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和审计思路缺少基本的认识,存在畏难情绪,认为风险导向审计仅是一种形式和程序,并不能够减少实质性程序的工作量。所实施的审计程序仍停留在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使用的审计方法仍是传统的凭证抽样、账务核对等方法。审计过程中,在未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环境、未有效识别存在的风险并进行评估的情形下,直接实施各科目的实质性审计程序。
所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应基于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了解的基础上,涵盖所有重要的业务流程。但部分执业人员因对风险评估程序认识不充分,未能了解并评价单位所有重要的业务流程。如某小贷公司具有多种重要的业务模式,信贷资产为主要的业务,此外还有小微企业私募债、开鑫贷等主要业务,但注册会计师在对业务流程层面内部控制进行了解与评价时,仅对信贷资产循环内控进行了解与评价,未对其他重要业务循环的内控实施了解与评价。再如,对于首次承接的被审计单位,未对所有重要业务流程实施了解和评价的审计程序。
如在风险评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工作底稿中,将异常或复杂交易的会计处理列示为无,实际存在新兴领域的交易异常或复杂交易,并且作为关键审计事项,在实质性程序底稿中针对该类交易实施了大量的程序,风险评估底稿与实质性程序底稿存在前后矛盾。
在审计过程中应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审计程序,注意风险评估结果与进一步审计程序的衔接,风险评估结果汇总表的内容是否与进一步审计程序一致。无论是年度报表审计还是专项审计,无论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大小,都应将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贯穿始终。在执业过程中,执业人员不应对风险评估程序抱有畏难情绪,不应将风险评估理解为套模板、画底稿。对于具有成文内控制度并有效执行的被审计单位,应结合单位的经营模式和管理制度,对单位的内控制度执行恰当的了解与评价程序,在此基础上对风险进行识别与应对。对于小型被审计单位,其内部控制制度通常不健全,不应套用固定模板,可以只对其存在的内控作相应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单位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在审计过程中应将风险导向理念与思维贯穿于实际的审计工作之中,避免在审计报告出具后为了满足归档和检查要求后补风险导向审计底稿。所有实施的程序均应留有相应的审计轨迹,在底稿中有清晰的记录与体现。在业务承接阶段,应对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从客户诚信、经营风险、财务风险、自身时间和资源、专业胜任能力、独立性等方面对项目是否承接予以评估。在承接业务后制定进一步审计程序前,应分别从整体层面和业务流程层面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制定及实际执行情况进行了解、测试和评价,根据了解的情况对风险进行评论与评估,判断对业务循环是执行综合性方案还是实质性方案。在业务完成阶段,还应对审计过程中识别的错报进行进一步评价,对审定后的报表执行分析等程序,考虑确定出具的审计报告意见类型。风险评估程序贯穿审计项目的始终,并且环环相扣。按照正常的程序予以实施,避免后补底稿,才能保证审计底稿前后一致,不出现大的逻辑错误。
在审计过程中,执业人员应当充分考虑发生错报的可能性及重要性,判断其重大程度是否足以导致发生重大错报。例如,执业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关注到被审计单位的产品市场价格出现了大幅下降,毛利率为负,则公司存在存货计价认定发生错报的风险。但是,如期末存货余额占整体资产总额的比例较低,通常情况下不至于导致存货计价认定发生重大错报。此外,执业人员在识别存货计价认定发生错报风险的可能性时,应关注单位是否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实施了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层是否已对存货计提了减值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执业人员也可认为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相应降低。
综上所述,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强化企业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是当前企业的现实选择,在当前市场环境日益复杂,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开展风险导向设计可以有效规避企业经营管理中面临的风险,减少应风险造成的损失,促使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