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素丽
(河南 郑州 450000)
建筑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对工程造价进行预算编制是控制投资成本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对工程造价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影响因素,对建筑工程项目所需的资金进行正确的预估,防止超预算现象的发生。对工程造价进行科学、准确的预算管理,不仅能够保障工程项目正常的实施,还是提高建筑工程项目市场价值的关键,是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重点内容。在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预算控制的工作中,要整合管理框架和管理流程,落实相关的管理机制,实现工程造价预算的准确性,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
①项目成本预算控制指明了每个建设项目的方向。对于大多数建筑公司而言,相关的成本管理制度都是不完善的,并且盲目的进行项目运作,因此在资金使用上经常出现严重浪费。然而,合理正确的成本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种情况,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②项目成本预算能够保证项目的顺利建设。项目成本预算控制的顺利实施可以有效减少因成本控制不完善而导致的返工、设计变更等问题。如果工程造价控制出现问题,势必增加工程建设投资,阻碍建筑业的发展。③项目成本预算直接影响建设项目的盈利能力。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建设单位的投资,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在资金预算使用范围内获得的经济效益。
编制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工作人员,其谨慎态度、综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造价概预算编制水准。一些编制人员因为自身能力和素质有限,所以编制的工程造价预算数据真实可靠性不足,频繁发生缺项、漏项等问题。加之对项目的分析不够深入,更加难以精准确定工程各项费用,由于概预算编制环节人为原因引起的造价超预算情况十分常见。
预算超支问题不仅与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存在联系,监管部门也会对这些问题产生重要的影响。监管人员在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和管理时,应该对各项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把控,包括项目的各种流水及票据、实物工程量。如果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有些监管人员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也没有做好现场的管理。导致施工现场的一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就会延长工程的建设时间,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还会导致建设成本的严重超标。施工现场的监管,是施工单位盈利的一部分,也是造价咨询单位核验现场工程量的主要途径,还是容易引发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一个必然过程。
首先,负责编制造价预算的工作人员要深入了解工程现场条件、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当地政府有关政策实施、外界环境变化等内容,以此为综合考虑依据,选择最佳方法进行造价预算编制工作,做足编制前的准备事项,在造价预算编制之初便为编制结果准确性、可靠性、真实性打好坚实基础。其次,工作人员树立起爱岗敬业精神,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学习,与时俱进提升造价预算编制专业能力,秉持严谨编制态度,在编制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落实各项操作。结合图纸与现场勘查实际情况,获取造价预算可靠信息,保证预算编制科学合理性,且与实际相符。
施工企业在进行工程建设时,还应该及时地进行自检,并且促进各单位之间的互检。从而减少工程不必要的返工等现象,节约建设的成本。监理单位也应该及时的监督施工企业的建设质量。如果在对现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发现一些违规建设行为,或者哪一个环节存在质量问题,就要及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记录,然后向施工企业进行汇报。施工企业要根据相应的指示对这些区域进行修改。相关单位在对施工单位项目部报送的周报、月报等要进行详细复核。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施工单位现场项目部在进行月进度款上报的同时,应该邀请建设单位、监理单位、造价咨询单位、施工单位公司相关人员进行现场复核;对肉眼可见的施工项目进行详细见证测量,对隐蔽工程可以查看相关的技术报验资料。政府部门也应该对工程的建设进行全面的监督,要加大现场的监督力度,对工程建设时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预测和解决,并且制定预防措施减少因为资金短缺导致的烂尾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确保施工企业能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进行正确的操作。提高工程的建设质量,减少资金的浪费。
提高预算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是解决由于预算人员自身能力的原因导致工程造价超预算的主要措施,因此,要重视对预算工作人员的培训,强化他们的专业能力。提高预算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主要是对预算人员开展专业的培训,一般担任预算工作的人员都需要持证上岗,但是依然会存在部分预算人员的专业能力较差等问题,无法保障预算的准确性。而开展专业的培训能够明显地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对工作流程更加熟悉,进而提高其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在实际的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编制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造价预算编制,在建筑工程实施的过程中会发生诸多的变化,因此,造价预算编制要根据变化以及工程要求不断地调整,保证预算编制能够保障工程的正常实施,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对工程建设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合理的控制工程造价预算,能够确保工程顺利的实施,一旦出现超预算的情况,需要在跟奔上找出原因,强化对工程建设资金的管理,对材料以及设备进行全面的控制,及时的控制市场风险因素以及施工建设风险因素,从而减少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投入,确保工程建设成本与预算的成本达到一致,保障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