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及解决方案
——以东南亚旅游为例

2020-12-08 03:00:43向乐欣何韵真
魅力中国 2020年48期

向乐欣 何韵真

(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2206)

我国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人们对于精神财富的追求,旅游业也随之蓬勃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国内旅游,境外旅游逐渐成为热门,毗邻的景美价廉的东南亚地区尤受欢迎。但即使同属亚洲文化,东南亚旅游翻译仍存在文化差异的问题;同时,人们不再流于走马观花的打卡旅游,而是希望深度游感受风土人情。这些都将促使译者在旅游翻译时紧跟市场潮流,依据现存文化差异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一、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即使亚洲文化具有相似性与同源性,但不同的历史背景、认知习惯、思维方式等都使得旅游翻译过程中存在诸多差异。本文依托部分东南亚旅游翻译实践及平行文本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

(一)共同词汇的“本土化”变化

地理环境及文化的相似性使得东南亚与我国在各领域都存在大量含有相同或相似文化含义的词汇,古代中国在亚洲举足轻重,中华文化也对周边国家如泰国、越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近代各国本土文化的发展及受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影响,这些共同词汇的含义或表述方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场景下发生了变化。例如,越南米粉、越式春卷这两道越南著名美食,它们也是中华文化传统佳肴,常规译法分别为“rice noodle”和“spring roll”,但是在越南当地人看来,这并不是最正宗的说法,而是“Pho”和“Goi Cuon”。这些词汇在特定的文化场景(美食文化)下,受本土人民生活习惯等影响,发生了“本土化”翻译变化,更好地表达了词汇背后的当地文化意蕴,但一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没有注意到与时俱进的变化,或者因考虑到目标读者的习惯没有进行改变。

(二)共同文化的“相异性”

文化领域又可以细分为许多小板块(如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等),因受不同的认知方式、思维习惯的影响,这些文化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译者在无法十分全面的了解的情况下,容易踩中惯有思维的圈套,出现“中式英语”,或发生漏译。例如,宗教文化的翻译。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及无数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宗教的起源地。东南亚各地信仰不一:中南半岛的国家以佛教为主,马来半岛及马来群岛以天主教为主,菲律宾则为基督教。对于不同地区的宗教翻译不能一概而论,尤其是文化禁忌、宗教术语等的翻译[1]。再如,中秋这一传统佳节,它的泰国名字是“祈月节”,在越南则称为“花灯节”,庆祝方式与习俗也随之有所改变,对译者而言,如何在多样性种“求同存异”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三)特定文化词汇的空缺

旅游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也是文化的交流。源语国家存在一些含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词汇或表达,而这些在译入语国家的文化中无法找到类比点,从而无法很好地向读者传达意思与文化内涵,造成理解困难[2]。

二、针对文化差异问题的解决方案

文化差异会影响游客和当地人的交流及游客对旅游地文化等的了解和适应,鉴于上述文化差异,从译者的角度,可以采取如下方法予以解决。

(一)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我国与东南亚各国都孕育了许多带有自身特色的产品,例如特色食物、传统服饰等。译者在翻译这些特色文化产品时,依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及目标读者,合理运用归化与异化原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地选择不同的译法,如音译、意译、增译等,如在越南的“open bus”,没有乘坐过的国人可能并不了解,但实际上它并非国内景区的普通旅游巴士。这时为了让读者更加理解它在越南旅游中的作用,可以在词后添加补充说明:open bus(a kind of convenient tour bus travel from city to city)。

(二)尊重文化差异,合理运用“类比”手段

即使存在类似的文化习俗或意象,但其文化内涵与本土习惯仍然有所区别,这要求译者应该事先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运用类比手段进行翻译,如七夕节与情人节的类比[2]。对于拥有同源文化的读者,译者可以在“存异”的基础上“求同”,将相似文化的不同点通过类比连接,既确保翻译的准确性,也使得双方游客轻松了解对方。

(三)加强文化交流,官方补充特定文化词库

译者虽然可以运用如增译、意译等翻译方法缓解词汇空缺的问题,但这种方式非正式且不确定性较大。在一些官方场合或书面表达中,我们仍然需要正式、准确的词汇来进行表达。这就需要双方的官方组织或相关旅游部门在尊重双方文化的前提下[4],补充特定文化词汇的词库,定期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如中越文化节),既能增强本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感,也向国外游客展示丰富的本土文化。

结语

旅游翻译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确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文化差异问题。但译者可以在尊重文化差异与多样性的基础上,考虑跨文化因素[3],灵活运用诸如音译、增译、意译等方法来解决问题。当然,仅凭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相关旅游部门也应该加强翻译标准的管理,官方组织推动彼此文化交流,以此来缓解文化碰撞下的旅游翻译难题,提高境外游客的旅游观感,促进双方旅游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