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对“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实效性分析

2020-12-08 03:00:43王爽
魅力中国 2020年48期

王爽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引言

“双一流”高校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符合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文化育人”作为一流高校培育一流人才的重要途经,是一流高校建设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然而如今的高校更注重知识、技术等方面的教育,文化教育本身具有难度性,高校对于文化教育,尤其是优秀文化教育重视并不够,没有合理利用到丰富的文化资源,创建合适的文化教育平台,当今大学生文化成长需要和心理特点,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等,都使得现在的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不够扎实,人格发展也缺乏文化层面的完善,这都会影响到高校培养高素养、全方位、综合发展的一流人才。“双一流”高校更需要通过继承和发展一流文化,创新文化育人内容,丰富文化育人载体,壮大文化育人教师队伍等,来培养一流人才,发展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大学。

一、文化育人对“双一流”高校建设的价值分析

(一)文化育人是推动一流高校建设的重要实现路径

文化是大学的血脉和灵魂,大学文化反映着学校的历史积淀和社会形象引领着学校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导向[1]。建设双一流高校,在各方面都要有更高的要求,更高的目标,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也更重。“双一流”大学的文化育人就是要发挥一流文化的优势,发挥文化的力量来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积极推进人文精神教育发展与学科研究精神融合。一流大学校园文化是文化育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双一流”大学在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学生整体素质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其校园文化也各有所长,在高校建设过程中更需要形成“双一流”大学独有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学生们身独有的文化“印记”,并把这种文化印记在自我的学习过程中,学科课程学习及建设中,形成一流高校独有的文化氛围。

(二)文化育人是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融合力量

“双一流”高校要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和领域,就要促进不同学科的文化融合,赋予其更高的文化内涵。在文化育人与科学研究的融合下,学科建设就有内涵式的深化和外延式的发展。高校文化育人通过继承发展各学院、专业的优秀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专业文化优势,将本学科的特色文化传承下来,发挥其育人功能,从而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等方面,为学生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创造出积极上进的文化氛围,积极参与到学科建设中,为建设一流学科奉献力量。“双一流”高校具有更加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强大的学科专业师资力量,高素质的研究人才,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都为高校文化育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更凸显“双一流”高校具有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优势和使命。

(三)文化育人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关键教育内容

一流的文化是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自身所需要的。大学生作为年轻群体,有其独特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需求,这就需要一流文化的引导,发挥其积极影响。一流文化在满足大学生文化需要的同时,还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正向的引导,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升华学生的精神品质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优秀文化内容彰显在高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当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而又深刻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形,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面对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资讯,尤其需要加以正确引导[2]。

二、“双一流”高校文化育人面临的挑战和原因分析

(一)“双一流”高校文化育人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1.一流高校现有文化设施不足,影响高校文化育人实践性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条件,硬件不硬,直接影响到高校在文化育人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体验性。“双一流”高校作为国家重视并着重发展的教育力量,其在文化设施的基础上还存在投入过低,使用度低的问题,更多的资金和人才资源都投入到科研教学中,使得高校文化育人效果不显著,影响到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发展。文化育人过程是一个集体性活动,一流文化的育人效果需要具有感召力、吸引力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

2.一流高校现有文化感染力不足

高校育人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都不够重视,没有充分利用其中蕴含的丰富且富有哲理的文化育人知识,来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内容。文化自信首先是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要用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育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一流人才的培养基本上都是扎根在本民族文化的沃土上的。同时,高校特有的校园文化不够创新,特色不特。目前我国许多一流高校,仍然存在文化活动流于形式,文化内容不能彰显特色,文化形式不够新颖,文化活动脱离实践等问题。校园文化育人环境缺乏创新,未彰显一流高校、一流文化的引领性、独特性和先进性。

3.一流高校文化育人方式方法缺乏灵活性和艺术性

文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止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文化的呈现方式千姿百态,就要求了文化的继承、传播、创新等过程都必须要灵活。当前一流高校文化育人的形式过于简单化,而文化发挥的是潜移默化的力量,流于形式,文化就无法发挥育人作用,育人效果也会仅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无法真正的灌输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无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当前对文化育人载体和方法的发掘利用还远远不够,艺术性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物质文化轻精神文化、重理论教学轻文化教化、重认知认同轻行为认同等现象,制约了以文化人的有效转化和良性运行[3]。

(二)原因分析

1.“双一流”高校建设过程中重理论教学轻文化教化

“双一流”高校建设强调,要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现高等教育强国。但是片面理解“双一流”高校建设只是要增强学科实力,只看科研成果的话,就会出现部分高校重视科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文化教化的价值引导作用。由于我国的教育模式主要以学习成绩为考核重点,学生是否优秀也主要以学习成绩为准,对于思想道德素质的考核则不够重视和深入。这种应试教育会使得学校在文化育人方面投入少,在科研理论教学投入高,基础的文化设施等也就自然不会很健全。教育部门重视不足,高校文化建设投入不够,学生参与热情不高,都直接影响了高校建设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

2.高校现有文化资源发展不充分,缺乏吸引力和创新力

高校在文化育人过程中,对于优秀文化内容的挖掘还不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无法发挥出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和潜力。“双一流”高校相对于其他高校应当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坚实的校园文化基础建设,但是优秀的文化如果得不到良好的继承和发展,文化育人主体资格和资质问题认识还不到位,“双一流”高校的文化建设工作并未达到应有水平,文化内容缺乏创新力,文化形式缺乏吸引力,文化育人效果也就无法起到培养一流人才的作用。

3.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阶段对文化的需求和接受度不同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其心理特点、文化需求等都会影响到教育者在教育者在文化教育过程中的效果。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00 后”,其心理发展都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引导,所以更需要良性的教育引导来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非常要求教育者利用文化来发挥其价值引导和道德教化的作用,这将会影响到他们面对学业、生活的态度,甚至他们的一生。高校文化建设工作上,比如学风建设、大学精神等,如果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的期待和需要,就无法吸引到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三、发挥文化育人对“双一流”高校建设实效性的策略分析

(一)厚植优秀文化基础,丰富文化内容,发挥一流文化的引领性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引文化育人方向,立足本国国情实际的基础上,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文化引领的重要性,就要严格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优秀文化内容的同时,将其融入到“双一流”高校文化育人中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向大学生传授民族历史、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将其内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4]。丰富的文化内容为高校开展文化育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文化理论基础,“双一流”高校应整合优秀文化资源,对其进行传承和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整合成为适合本校育人要求的一流文化,并充分发挥一流文化的育人效果。

(二)建设灵活形式、创新发展、突出特色、讲求实效的一流特色文化

“双一流”高校文化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正确方向的同时,还要突出高校的文化特色。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特色品牌,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形象标识的文化品牌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强弱兴衰[5]。创新高校特色文化载体,搭建文化创新平台,把握文化关键节点,来增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化功能,对学生的成长和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6]。注重建设一流高校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设施,中分利用书报、电视、广播、网络等文化载体,培育一流文化余人氛围。合理运用媒体形式,比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创新文化育人方式方法,同时融入更多的思想与内涵,传播社会正能量。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发学生文化自觉,建设全融合的一流文化育人工作体系

教育工作者是教育内容的选择者、传播者,教师一定要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在选择文化内容时,一定要筛选得当,挖掘出有意义、有内涵的优秀文化内容,去掉其中所包含的利于时代进步、不利于学生发展的退步的内容。各学科协同发展,将文化内容与自己的学科发展融合到一起,共同作用到文化育人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对他们的关怀、重视,积极转化为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7]。学生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增强文化自觉。师生协同共进,建立学科融合的文化育人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