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
(西安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54)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深入,校园文化品牌不再是仅局限于学校内的育人工具,而是面向全社会且能够为学校带来媒介影响力的知名名片,其对于学校的招生工作开展、口碑评价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曾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因此,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与时俱进地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在新时代下具有一定的深远意义。
校园文化品牌经过多年的沉淀培育,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精神文化、育人方式等各类精神文化都是培育工程中的亮点,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完成建设。为了提升校园文化品牌影响力,学校需要运用各类宣传手段去开拓辐射范围。传统媒体信息传播速度慢、受众群体少,对比之下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效率更高、自由度更高,大大缩短了校园文化品牌培育与宣传的周期,给予了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更为自由、现代化的资源共享空间。
新媒体技术包容性强、交互性强,通过视频、图片、文章等形式呈递信息。传统的校园媒体信息传播形式大多以广播、报纸、宣传栏等为主,范围仅局限于校园内部。而新媒体可以为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打造不受空间与时间限制的传播空间,开拓了更为快速、立体的公开化传播渠道。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抖音等手段就可以于新媒体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于第一时间接收信息资讯,网友与学生可以于更为开放、自由、接地气的交流平台上就校园文化品牌畅所欲言。
新时代下,大学生群体主要是95 后和00 后,他们有着不同的个性化特征。由于从小在互联网背景下成长,他们的思维较为活跃,接受新事物程度较高,碎片化、去中心化是他们学习与思考的特征。依托新媒体平台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以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迎合他们需求的同时也推动了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进程。
新媒体为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打通了开放多样的宣传渠道,这意味着校园媒体管理迎来了更大的挑战。学校应推动校园全媒体平台的搭建,开设“学校、学院、社团”三方媒体矩阵,完善新媒体管理联动制度,于集中统一管理下,推动新媒体发挥良好实效。学校要对受众广泛使用的新媒体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比如学校可加强对如公众号推文、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的培育宣传平台建设,于官方快手、微信微博、官方抖音等热度较高的新媒体上设立相关校园文化品牌的专栏,并制定相应口号、活动名称等亮点标识,开展相关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宣传的线上活动,开拓宣传范围,提高曝光率。注意活动应当渗透学校的育人理念,用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的形式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并引人思考。
根据新媒体的数据分析统计功能,学校要相应建立校园文化品牌数据库,针对于不同级别品牌进行分类式培育,制定规范化科学化的培育规划。依托新媒体的数据资源,学校可通过实时对比监测来发现文化品牌的数据情况,比如通过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抖音播放量、留言情况等来判断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成效,并基于此将品牌划分为不同等级,依据数据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投资。校园文化品牌主要运营者要实时了解品牌的新媒体数据,根据受众的反馈来改进完善文化品牌培育路径。学校要最大限度发挥校园文化品牌数据库的优势,对数据反馈良好的品牌加以注重,秉承时代精神、大学精神与学科建设的理念,整合校内外的新媒体资源,利用公众人物、主管单位的影响力,推动校园知名文化品牌培育朝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展进步。
目前校园的文化品牌培育大多是由不具有较高权威性且流动性大的组织如学生社团、行政教师兼职管理来建设的。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扭正自身对新媒体的认知偏差,转变培育与宣传理念,对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管理与宣传加以注重,制定合理化、规范化的运营体制和激励制度,并将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纳入到学校的终身发展规划中。学校要根据新媒体的发展现实需求,引入年轻、稳定的文化品牌培育团队,并就运营方面对其加以培训,提高队伍中每个人的新媒体素养和文化品牌运营水平。除此之外,学校可不定时在校园新媒体平台上开展有关校园文化品牌的竞赛活动,定时公布校园文化品牌人气排行榜,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品牌培育宣传环境。
学校利用新媒体技术来进行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与宣传,是当前互联网时代下的新潮流与大趋势,是提升校园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点。学校应当依据新媒体技术的特征与可行性,通过整合新媒体传播渠道、新媒体文化品牌数据库、加强队伍建设等手段来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品牌,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推动学校持续稳定健康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