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巍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雕塑艺术具有悠久历史,与版画、油画及国画等各种艺术具有显著区别。在高校动画专业中,雕塑课程属于一门必须课程。通过雕塑知识与技艺学习,对学生后续学习动画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改不断推进形势下,雕塑课程必须要顺应时代所需,要走出课堂迈向市场,推动雕塑课程不断改革,才能够满足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所需。
随着时代对人才需求不断转型,各个课程改革在人才培养所需,更是教学改革必然趋势。对动画雕塑课程而言,其改革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从动画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可知,对口就业率并不高,毕业学生职业能力无法达到企业用人需求。随着科技不断发展,雕塑行业内结构发生变化,许多企业都是缩减雕塑人才需求。因此,必须要结合时代人才需求,对雕塑课程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出相关企业对人才需求,才能够真正提高相关专业对口就业率。
雕塑属于动画领域的典型学科,比较重视个人感性认识。采用大众化与共性化教育,必然会影响雕塑课程的作用。因此要不断改革雕塑课程教学,培养师生的个性化,包含全方位认识自己,提高专业能力、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等。而且在改革过程中,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效果,培养其一线实践经验,不断进行实践和探索,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
随着数字时代来临,各学科交叉融合,成额外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对高校雕塑课程学习来讲,如果只掌握雕塑技能远远不够。因此,通过改革实现校企合作,让学生所学知识更适合岗位需求,逐渐培养其审美能力、设计能力及适应多元化创作等各方面素养,从而成为社会需求复合型人才。
从前面分析可知,动画雕塑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必然趋势,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怎样对雕塑课程进行改革,才能够让学生走出课堂迈向市场呢?我结合教学改革体会,谈谈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事实上,高校人才培养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各企业输送需求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时代教育所需。从教育部门要求来看,培养社会需求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就业率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雕塑课程改革必须要以就业为导向,要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全面了解岗位所需,在校内就能适应工作岗位,自然走出社会走向市场就会尽快适应。在教学改革中,最有效方式就是形成校企合作机制,在这种机制中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比如,在课程改革中,可与一些雕塑相关企业或研发中心密切合作,形成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走进企业了解相应岗位所需知识,掌握岗位所需技能。采用校企合作体制,可成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充分发挥企业需求在雕塑课程专业的作用,将教学课堂与市场全面融合,在这种领域中学生可以工学结合,为学生迈向市场做好相应基础工作。、
当学生毕业寻找工作时,学生就成为就业市场中一员,就必须要接受市场需求和选择。因此,雕塑课程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够培养出市场需求的人才。只有通过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雕塑课程教学,才能够迎合人们的文化品位,才能够适应人才市场需要。比如在课堂上制作饰品、陈设式雕塑等各类工艺品,这种方式有效丰富课堂教学知识内容,还能调动学生学习雕塑知识的兴趣。而且通过真人像塑造及卡通动画形象设计,让学生知识结构得到完善,还能够实现课堂教学与雕塑产品研发的有效结合。
事实上,雕塑课程重点要求学生多训练,多实践,才能够提高自身技能。因此,在教学课堂上必须要合理选择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不断训练和实践,逐渐提高其自身技能,才能够走上市场。合理选择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堂训练让学生持续实践。在训练时,学生科将耳熟能详的雕塑形象为模型,要求学生进行实践与训练,并且在实践中要不断创新,逐渐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任何课程教学最终目标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自然雕塑课程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元化教学,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逐渐提高学生综合技能,为毕业后走向市场奠定基础。比如利用先进3d 打印技术代替传统泥料的雕塑课程,这样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真完成雕塑,还可将作品直接投放市场,为以后创业提供便利。
在高校动画专业中,通过雕塑类课程中培养的立体造型能力在动画专业的技能培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有针对性选择教学模式,结合动画专业特色,有效调动学生的激情与专注度,引导学生不断实践与培训,有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只有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市场,才能够发挥动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