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2.0 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式探究

2020-12-08 03:00:43李婷
魅力中国 2020年48期

李婷

(江西省乐平市第二实验学校,江西 乐平 333300)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的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而言,通过多媒体等信息教育也更加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应该更加注重于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

一、信息技术下的多维活动

常规之下的课堂教育,教师通常都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行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教学工具也仅仅限于黑板、粉笔、教科书等原始的教学工具。老师的主导也会充斥于整个课堂。相对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借用多媒体科技手段,更好地进行知识的传输,激发课堂活力。

比如,在学习《观潮》当中,可以让学生预先通过网络查询钱塘江的相关资料,如观潮的具体日期,大潮形成的原因以及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在课下通过互联网等查询出相关的资料,并将搜集到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合,并制作成精美详细的课件。在课堂之上,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课件的演示讲解。让学生找出:“午后一点左右”“顿时”“过了一会儿”,这些是表示时间的词,引导学生想象观潮景象。这既锻炼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资料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在信息技术之下如何更好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进行对于知识点的讲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语文教学的过程,进行良好有益的课堂互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下的情感引导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生活缺乏一定的阅历,对于事物的认知也停留在比较抽象的理解层面之上。因此,在学习相关的课文时,对于文章的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缺乏一定的共情能力,不能准确地掌握文章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以及人物的立体形象。为此,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多媒体全方位、立体的为学生展示课文中的情节,拉近课文和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比如在学习《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引用相关的电影情节,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到在长征过程中的艰难生活。更好地阐释炊事班班长的伟大形象,让学生理解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使老班长的形象更加的生动立体,使其不拘泥于课本更贴近于生活。通过电影片段更好地了解事情发展的过程,掌握文章的行文思路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增强学生的共情能力。体会作者对老班长深切的缅怀以及对其舍己为人品质的赞颂。在观看电影之后,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背景,感受作者朴实的表达方式,感受作者写作时代的文章特点。在调动学生共情能力的同时,营造浓郁的爱国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文章的教育影响力。

三、信息技术下的情境创设

创设情境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打破传统小学教学的课堂形式,打破用口头语言给学生描述课文情景的方法。借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声音、视频、画面、文字等融于一体,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更加生动有趣,鲜明地表达出来。创设出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之中,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五彩缤纷的世界。

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查阅相关的视频资料以及桂林的风土人情。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学生展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在课堂的开始,就为学生播放桂林山水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好奇,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自己曾经游览的风光和桂林山水进行比较,领略桂林山水所带来的独特魅力。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在感性上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在后续的课文讲解当中,学生就会更加有兴趣进行接下来的学习。学生便会在头脑中不断回想起桂林山水的风景,形成系统的印象。充分体会到祖国山河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祖国的赞颂之情。借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一方面,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多彩,富有趣味。另一方面,也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扩展学生的视野,充分领略“足不出户知晓天下事”的体验,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培养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的重要阶段,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今后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也应该更多地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积极创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以达到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在寓教于乐之中,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充分锻炼教师能力的同时提高整体的语文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