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四川省苍溪县特殊教育学校,四川 广元 628400)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存在着一定的桎梏性,通常是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即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将数学知识教给学生,而在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建设方面,所投入的关注力度并不明显,在课堂授课的方法落实上也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与新时期的教学标准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未能够实现学生的学习素质有效建设和提升,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不利于学生的高效学习和终身发展。
学而不思则罔,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其说明了“反思”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反思是一种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表现,对于改善学生学习质量有显著的效果。反思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映,通过这种“回头看”的方式,让学生去了解自己犯错的原因,然后再思考如何纠正错误、避免错误,这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积极作用。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并掌握自己的薄弱环节,然后根据自己的不足进行调整,这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有助于实现学生学习效益最大化。另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以及在综合实践中的训练表现进行自主反思,总结学习经验,为自身在今后的学习领域能够呈现出良好的学习品质,奠定一定的思维和能力基础。
在数学课上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意识,教师需要注重疑问式学习氛围的有效建设。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合理的设置问题情景。并通过追问的方式构建完整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一步步的反思,来让学生形成更加清楚的学习思路,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比如,教师在针对“小数的基本认识”开展课堂教学时,则可以合理的设置问题链,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反思。例如如何看待15 和1.5 这两个数字?两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差异?以及在进行加减法运算的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规则与定律是怎样的?让学生在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思考自身在自主学习和教材阅读中所存在的不足,并抓住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深入到探索活动当中。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反思能力,教师需要转变课堂的组织形式,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到课程的深入探索当中。让学生在互助的氛围下进行自主反思,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有效分享数学课的学习经验和思路。从而让学生的反思更加精准、高效,也能够让学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整理学习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比如,在进行“多边形的内角和”的课程教学时,则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小组探究的结果,总结内角和的规律。并在小组的氛围下思考合作探究过程中所存在的经验与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正。不仅如此,也可以鼓励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以此来实现学习经验的进一步分享和整合。让学生的反思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开发,实现学生共同进步。
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总结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反思。总结自身在实践操作领域存在的不足,以及让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全新的学习思路。加强学习经验的进一步总结、归纳,从而支撑学生实现数学课程自主学习能力的完善与提升。比如,教师在针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开展课堂教学时,则可以先引导学生以白纸板为载体进行相关模型的制作以及运动轨迹的操作展示。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归纳与总结三种图形转化方式所具有的数学规律。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与反思,分析自身在实践操作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以往自身对数学概念理解方面存在的差异。以便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方向。
为了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需要有效的发挥错题资源的优势,合理的设置专题训练。引导学生在专题训练的过程中将出现错误的习题进行整理,然后对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反思。总结有效的解题规律和方法,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形成良好的解题能力。比如,教师在针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设置专题训练的过程中,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反思,就实现问题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整理。并强化错题资源的巩固与内化,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在数学考试、课后作业以及课堂提问中做错的题目及时记录下来,不仅要将题目摘录下来,还要写上自己的错误答案,并且分析出错的原因,写上正确的答案。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形成良好的反思能力。
依前所述,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素质建设要求,对具体的教育观念进行有效的转变,本着生本的原则,重点加强学生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反思,有效的总结学习的经验,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