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发展

2020-12-08 03:00:43周靓
魅力中国 2020年48期

周靓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2017 年教育部制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高校从多个方面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这是当前新形势下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提出的新要求[1]。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广泛使用的信息交流平台。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的高校学生,因此,高校应该抓住契机,善于利用新兴的网络媒体平台,抓住一切渠道,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质量和水准。

一、网络新媒体时代的特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新媒体时代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联网时代使得信息得以飞速传递,因而造成了信息的大爆炸,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冲击。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可以凭借互联网平台,增加自己的发声渠道。

(一)海量的信息资源

在互联网没有出现以前,人们交流信息的方式只能通过口耳相传或者书信。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人们可以在网络上交流信息,这也就意味着天南海北的人都可以在几秒钟的时间内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2]。而智能手机的普及进一步工地的人们参与互联网的门槛,学生只需要有一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或者在网络上接受信息。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一部分是对学生有益的,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获得知识,而也有一部分信息是消极的,不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会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

(二)极快的传播速度

互联网使得信息传递速度和成本极大的降低,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直到随时随刻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上一秒发生的事情,或许下一秒就被人们发到网上传播到世界各处。同样信息的飞速传递对学生而言是有利有弊[3]。学生可以凭借着互联网,随时随地了解到最新的新闻讯息。同样一些负面的信息也可以凭借着互联网飞速传播的特点,迅速被学生接收,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这就要求学校能够对一些不良信息做出及时的净化,确保为学生营造一个干净绿色的上网环境。

(三)互联网使得信息互动更加频繁

互联网既是学生接受信息的载体,同样也可以作为学生发布信息的平台。就是说,互联网使得了信息的互动更加频繁。学生不仅仅再是单一的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这也就意味着,高校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建立一种新的与学生对话的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内容。

二、网络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然性

(一)大学生是互联网主力军

根据我国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已经有11 亿网民,其中大学生占到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手机已经成为了每个大学生的标配。只需要一部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打开网络参与到网络信息交流中[4]。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将网络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可以极大范围的覆盖在校大学生,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宣传效力,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二)符合大学生生活习惯

对于当今大学生而言,很少有人再愿意去花时间听一个讲座或者看一本书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路径,已经不在适用于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校若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切实发挥作用就必须要顺应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互联网新媒体融合,主动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碎片化的时间内接受到学校的政治思宣传。

三、网络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

在2016 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座谈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火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高校应当切实贯彻座谈会思想,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网络新媒体结合,寻求新的发声渠道,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学生本体性发挥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当从教育理念入手,注重学生本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任何教育都是一种引导,而非强制性灌输。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学校和教师应当做的是引导学生思想朝正确方向发展,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某种理念。这也就是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以学生为本,着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去主动接受政治思想教育。学校和教师尤其要避免强制灌输的情况,一昧的的强迫学生接受政治思想教育只会适得其反,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尤其在与互联网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学校更应当注重这一点。学校可以在互联网新媒体上进行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的探索,但有一点不可取便是强迫学生做一些事情。例如某些高校强迫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并截图上交,这样不仅不会让学生从根本上接受思想教育,甚至催生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很多学生根本不去看视频,仅仅是盗用别人截图上交。方面这样不仅仅是学生们更难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这样也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此外,互联网作为一个极具交互性的平台,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一特点作为学校与学生沟通的另一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进行针对性教育,在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量的同时,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二)拓展教育渠道,强占网络思想阵地

学校应该注重网络媒体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贯彻到个大型网络媒体平台中。比如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主题公众号,官方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利用已有的各个媒体平台,建立自己的发声渠道。另外,如果资金和技术足够的话,学校也可以研发自己的app,用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浏览优秀的正能量文章,图片,视频等,鼓励学生主动去接受相关的政治思想熏陶。学校可以定期举办相应的活动,例如党政知识问答比赛,历史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并设置相关的奖项,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以达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但是高校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应当注意必须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比赛机制或者定期举办相关活动,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日常,真正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丰富教育内容,提升大学生伦理规范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丰富自身内容和形式,不单一局限在过去,应积极挖掘新的内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线多样化。小可以及时更新一些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不断深入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及时更新理论知识,扩展高效宣传内容。学校应当注重与时事热点结合,尽量选取学生感兴趣内容,这样学生才能够愿意主动去学习接受。但是,高校在选取内容时应当注意甄别,一定要选择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符合党代会精神的内容。在互联网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可以有极大的丰富,可以是文章,视频,也可以是图片,小程序等等,高校一定要注重丰富自身的教育内容。外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不断给学生提供一些正能量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绿色健康的上网环境。同时,学校还应当注意及时甄别并屏蔽不良信息,避免这些不良信息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冲击。学生正处在三观的塑造阶段,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于很多社会上的事物很难有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看法,这就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教给学生什么,还应当注重为学生屏蔽掉一些不良信息,避免学生的思想受到冲击。

(四)关注网络舆情,构建互动反馈机制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网络安全强国的战略目标。网络舆情作为反映人们思想动态,以及人们表达自己想法的新途径,是当今舆论的主要构成成分。加强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提升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是建设校园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对于引导学生的价值,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通讯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数字化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了每一个高校学生的标配。对于学生而言,一个手机就是一个网络终端,就是参与网络讨论,发表自己想法和意见的工具。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造成了信息的大爆炸。打开手机,学生可以看到来自各种媒体的新闻和文章,并且,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这些问题和文章的讨论中去。但由于互联网监管相较于现实而言,更加难以做到全面有效的监督。因此,加强高校舆情监控能力,提高高校舆情引导能力,对于营造良好的互联网氛围,倡导正确的舆论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当把这作为一个和学生沟通的渠道,聆听来自学生的声音,对思想教育工作不断改进,切实保证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调整政治思想教育内容。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大学生的生活习惯有了巨大的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高校。学校必须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这一平台。拓宽自己的发声渠道,更新自己的思想政治内容和形式,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以求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切实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