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虹
(河源市龙川县佗城小教,广东 河源 517388)
在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指导下,当前一个阶段的课程教学都十分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让学生具备能够适应学科发展要求和终身学习需求的各项关键能力和品格。[1]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来说,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情感体验能力等,而充分且有效的文本阅读是推动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表达交流和深化情感认知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抓住语文阅读教学的契机,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活泼好动、思维灵活、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的年纪,充分的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立足于教材内容,实现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阅读,并且快乐阅读,能够为后续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奠定重要基础。[2]以部编版教材为例,在学习《四个太阳》这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实现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引导。首先,教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我们天上有几个太阳呀?”“大家有没有听过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之后借助多媒体给同学们播放后羿射日的动画短片,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其次,在完成动画短片的观看之后,教师再次进行问题引导“大英雄后羿为我们射下了八个太阳,只剩一个太阳让人们能够安居乐业,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却是四个太阳呢?”学生不禁产生疑问,并且能够带着这个疑问去主动的进行课文阅读,在文章中寻找答案。这就做到了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对于文本阅读不仅仅是单纯的识读,更重要的是借助于阅读文本和资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更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充分的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工具作用。要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和文章情感,语文教师就要适当的对阅读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就比如在学习《找春天》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叙述的特定场景,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给学生寻找更加多元化的阅读资料,可以是视频资料也可以是文本资料,就比如有关春天万物复苏的纪录片、关于春天的诗歌和小短文等等,通过这些阅读内容的补充和完善,让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感知春天,使春天更加的生动形象和具体,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十分积极和重要的帮助。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还要实现阅读教学形式及方法的创新,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和深化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就比如,在学习《司马光》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学生分组讨论的环节,让同学们就“司马光砸缸”这一行为进行评判,说一说你认为司马光的这一举动值不值得肯定?并且说一说值得肯定的理由。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问题,还能不能有其他的解决办法?通过对这样特定题目的讨论和交流,让同学们积极踊跃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独立的思考,并且培养学生的联想和发散思维,能够使阅读教学更加灵活,更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再比如,在学习《守株待兔》这一课时,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可以让同学们尝试着在完成文本阅读之后,进行故事新编或者是故事续写,在写作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运用和巩固提升,实现读写结合。
在组织小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深化情感教学,也通过对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引导,提高学生阅读感知能力,为学生终身阅读奠定良好基础。[3]就比如,在学习《朱德的扁担》这一课时,就要适时的进行革命情感和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引导,通过给同学们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朱德这一伟大革命家、政治家的生平则特殊的革命背景以及社会环境,以人物来感知历史,让同学们能够了解革命的艰辛和英雄前辈对革命作出的贡献。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带着充沛的情感去进行文本阅读,并且思考我们今日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同学们在阅读中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阅读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性思维,以人文素养带动核心素养的提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以文本阅读为基础,以拓展阅读为补充,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应用能力和感知能力,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