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洲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引言:太极拳讲究的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养生术,太极拳的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地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影响,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控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从而让大学生平心静气下来。
没有正确的指导,无论是谁都无法正确的学习各种事情,何况是我们的国粹武术中的太极,在外行人眼中不过就是手随便划一划,但是当你真正在练习、学习和探讨时你会发现“余如不言,汝虽学三世,不易得也”。除此之外个人悟性也非常重要,如果你自以为是,不听任何人指导,对很多一般的武术常识都先入为主以为学习太极拳可以对于其它武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为一体、以为一个人可以是太极拳家兼其它的武术家,那么,这样的人就是古代拳谱所说的“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这样的人要明白、学会太极拳必然是难于上青天的。可以说你跟着视频学习的太极拳可以说是一个空壳,还需要专业的指导,而在专业指导后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学习太极拳是不是能局部小范围不用力也是太极拳的一个难点,在外人眼里局部不用力和局部用力都是不可能的,但是其实有很多这样的范例,证明了是可以局部小范围不用力,所以学习太极拳是必须想方设法局部不用力的,非此,太极拳是不可能学会的。客观地从精确的微观而言还是存在静止性用力的,不然的话,手臂能够持续悬置是不可能的。除此以外,太极拳的明显局部不用力(包括不用劲)还是必须要靠另外某些局部的用力、用劲发生传递形成的。比如活动手臂的不用力必须要依靠腰骶、腿脚的用力将这种用力传递过去,由于躯干含胸拔背的带动而形成的。此外,太极是一项放松为更本的运动,如果不是放松也就不能化解外力带来的攻击,实际上太极拳这种放松状态往往会感到并没有完完全全的彻底放松,不然的话太极的动作是更本不能绷住,如果完全放松那就只能完全听命与别人,所以这是十分矛盾的,古代的太极拳先人只能用“似松未松”来表述。如果没有老师手把手指导体会这种似乎矛盾的、却是实际存在的“似松未松”,太极拳是无法学会的。
太极拳的认识是一个范围很大的题目,太极讲的就是循序渐进,你要对太极有这正确的认识才能够更加正确的学习太极拳,在太极拳的动作练习中,我们把这些精神内涵贯穿于练习的过程,所以一个练习者要自我熏陶,自我提示,太极拳可以对经常练习者的意识品质有着正面影响的效果。
练习太极拳,要提前做好正确的准备活动才不容易弄伤自己避免了磕磕碰碰,以及扭伤拉伤等,首先要对太极拳有正确的认识,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做到身体的自然和放松,在身体放松的同时,也要做到精神上的放松。只有全身放松的时候才能够一点点循序渐进的学习太极拳,也只有循序渐进才能够逐渐学习太极拳的动作要领,以及太极拳本身的内涵,在学习太极拳的时候用正确的姿势去学习,才能起到平心静气,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保持身体的稳定,在刚学习太极拳的时候,要保持松紧,弛张交替进行,动作要舒缓轻柔,沉着自然。打太极拳时的动作要圆活完整,尽量呈弧形或是螺旋形,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全身组成一个整体。动作要连续不断,每个动作要衔接和顺,身体的重心保持稳定。不能够猛地一用劲,这样不但起不到平心静气的作用,反而可能因为这样一用劲伤到自己,打太极拳的时候背要自己挺直舒展不能够弓背,身体要自然端正。
太极拳作为高校体育选修课的必修课,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最深的拳种之一,有着强身健体的效果,在十七周对太极拳的学习后,许多学生也有说明太极拳对他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并形成了很好的自律、自学能力,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表明:太极拳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具有积极地意义。身心健康包括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太极拳虽然缓慢但是却最能够发展骨骼的体积和支撑力,从而能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太极拳要求重心稳定、虚实转换。身体的重心和全身的负荷在两腿间不停的转换,使腿部的力量逐步得到锻炼和加强。也有不少学生表示学习太极拳后身体变得轻盈形体变好了,其实主要原因是因为学习太极拳后因为想完善动作,极力想做好,于是便对自己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一种追求形体美的能力,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的乐观向上有着良好的自信心。
当代大学生因不良的生活规律导致身体素质偏低,心理承受能力也过差,如果大学生每天都能练习太极拳,会使身体达到舒适、平静的状态,大学生经常参加太极拳运动可以使心脏徐缓有力,能促使心肺功能的稳定性提高,促使血液循环处于良好状态,而极有效地提高心、肺系统的工作能力。更加能够提升大学生学习的能力,而太极拳的练习也能够使大学生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