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招珍
(江西卫生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想要做好教改工作,需要从教材、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从而实现理论、实践两把抓。另外,优质的教学工作也离不开对学生学习需求、学习状态的分析。因此,想要真正做好高职教改工作,构建起特色学科,就需要教师深入学生以及企业实际生产,对教学目标、教学需求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并对目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因此,本文从教学内容、实践活动等角度对高职院校教改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旨在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对教材进行选定。通过对目前现行的教材进行研究我们发现,由于教材编纂、出版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教材内所介绍的技术往往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如果学生仅仅学习教材内的内容,很容易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快速进入工作状态、难以快速掌握现行技术。基于此,学校就需要突破教材内容的舒服,主动开放教学思路,积极同企业进行沟通,了解目前社会上广泛应用的技术,将这些技术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笼统地介绍一项技术,学生很难有效掌握技术的原理、优缺点等理论。这就需要学校根据技术所应用的相关理论,将技术原理、优缺点、应用场景、注意事项等内容编纂成校本教材,同时也需要在校本教材中融入技术未来的应用方向以及发展趋势,从而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校本教程,对行业发展趋势形成良好的认识。同时,校本教材也能成为基础教材的补充,从而达到丰富学生理论知识储备的作用。
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学活动过程实现培养目标的方式,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部分,也是高职培养人才特色的集中体现。培养研究型人才采取“以学科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坚持“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强调职业性和适应性。因而高职教育中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备操作技能,更应具备综合职业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综合素质。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
高职教学模式必须紧扣培养学生职业应用能力这个主旨,改变学科性教学中交替式和循序渐进式为主的安排方式,尝试集中和分散安排相结合,甚至打破学期界限,适应产学合作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际上许多高职院校近年来已做了许多探索,如“集群式模块型"、“宽基础活模块"、“教学+实践+教学”等等多种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的共有的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特点,推动了高职教学模式的创建工作。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与构建。同时,重视教师素质提升的高职院校,其教学水平往往也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其教学方法同样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在对教师素质进行提升培养之前,学校应该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将培养学生应用的能力作为重点教学目标,也引导教师让教师从传统口头传述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性教学,从而让学生能够对专业理论、专业技术进行主动的思考。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引导式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同时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以及教委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也要求教师能够掌握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学校在制定教师培养方案时,需要将教师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素质。另外,学校加构建教学队伍的同时,也可以向企业、中介机构聘请优秀的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从而起到提升学校技术水平的作用,也让这些外聘的指导教师能够对学校内部教师起到指导和带领的作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落实了评价体系深度该给工作,但是评价主体仍然是教师,企业和学生很难真正参与到评价工作中去。并且,评价的内容往往也只是学生作品、作业的质量,没有对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进行评定。这就导致评价体系不完全、评价者实际作用得不到有效体现等问题的发生。
为了进一步提升评价工作的效果,就需要学校将对学生的评价重点向能力进行倾斜。对于教师进行评价,则需要从职业道德、工作量、规范化教学、科研、教材编纂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企业也需要作为评价者,分别对学生和教师的各项能力水平进行讨论和分析,学校则应该从企业的评价结果中,对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明确实际工作是否能够让学生的各项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在评价形式方面,除了需要以数值来体现学生、教师的能力水平,还需要融入主观评价模式,通过具体的文字、图片对学生、教师的能力进行评价。
学校还需要定期组织教师、学生、企业三方座谈,通过座谈的形式,表述学校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让企业能够有机会表达出自身用人需求,学生则能够充分表达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上信息都可以为学校进一步优化教改方案提供有效的参考。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教改工作应该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参考但不局限于本科院校教改思路中,从而为社会培养出真正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