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
(重庆市綦江区陵园小学,重庆 401420)
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然而,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却经常读到孩子们“少年老成”的假大空文章,原本应该富有童趣童真的内容,在有些孩子的笔下变得空洞乏味,充满说教;原本应该轻松活泼的表达,在有些孩子的作文中显得压抑痛苦。究其原因,是习作指导偏向,教师引着学生跑,牵着学生走,束缚了孩子的思维空间,限制了他们的“言论自由”,结果学生只能用自己的笔说老师的话。
记得那次习作课上,我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不过的粉笔。我设计了几个环节:首先是看一看,观察粉笔的颜色、形状。接着是闻一闻,粉笔的气味。最后是,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对粉笔的感悟是那么真实、深刻:“看着我眼前的这支粉笔,我不禁想到了那些采矿工人弯腰工作的情景,是他们的一锤一凿的劳作,是他们一粒一粒的汗水换来的……”“因为有了它,我的汉语拼音学得更好;因为有了它,我才学会了绘画;因为有了它,我可以随心所欲的在黑板上做计算题……是它教会了我知识。”此外,还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不过的橘子,首先,我要学生先观察橘子的颜色、形状,接着用手摸摸橘子的外表;最后让学生联想:看到橘子,你想到了什么?一句句精彩的话语跃然纸上:“看到这金黄的橘子,我仿佛看到了一派丰收的景象,又大又黄的橘子挂满了树,农民伯伯脸上笑开了花……”“这橘子凝聚了农民伯伯多少汗水,这汗水是甘甜的,是喜悦的……”
当然,习作课堂上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人物,例如自己的老师、自己的同伴;观察学生自己表演的一个小品,观察教师有意创设的一个情景等等。有了这些习作课堂上的有意识的观察训练,学生就会留心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哪怕是风吹草动、花开花落、云舒云卷,学生也会不自觉地去观赏、感悟。这样学生慢慢也就养成了观察的习惯,有了自己对生活的最真实、最真切的感知和体验,因而也就能够真实地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
例如,有一次我在习作课堂上先让学生进行“掰手腕”的游戏活动。当我宣布掰手腕比赛开始时,同学们一下都轰动起来了,他们是那样兴奋、惊讶。比赛前,我选了两个平时较为活跃、壮实的男同学首先进行比赛,二人一上前就开始摩拳擦掌,一副捋袖挥拳的样子,旁边的同学,有的在窃窃细语;有的高声叫喊;有的在包围圈外使劲往里挤。比赛开始了,同学们又是跺脚,又是挥拳,不是加油,就是呐喊,场面好不热闹。比赛结束了,同学们似乎意犹未尽。当我布置习作的要求任务后,学生饶有兴致地奋笔疾挥起来。这样的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很有效的避免了学生习作时说假话、空话、套话,从而让学生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见闻、感受。此外,习作课堂上还可以让他们“抢糖果”猜硬币、折飞机;可以让学生唱歌、讲故事等等,形式有很多很多。这样学生先游戏后写作,就有了浓厚的兴趣,也就会感受到作文课的快乐。
其实,作文教学也是一种对话,是学生、老师与生活之间对话的过程。习作指导时,要搭建问题支架,围绕精心设计的一个或几个直抵学生心灵的话题展开对话,激励学生对话,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在真情对话的过程中,激活大脑中的生活储备,打开心门,从记忆仓库里调取出与本次习作要求相匹配的素材,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比如指导写作《往事》一文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和学生对话:老师回忆往事时想写的也是第一次被爸爸打了,想知道原因吗?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我趁热打铁说:你们谁来猜猜原因?学生们众说纷纭,其实这不就是在说他们自己的经历吗?我又顺水推舟:谁能猜猜我当时被打的情形?学生们一边比划一边生动地表述着。我又问:谁能体会出我被打时和被打后的心里是怎样想的?最后的结果又会如何呢?大家都说说你最难忘的往事吧!课堂上,学生们争先恐后、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发表,是言语学习的成功教育,它给人以高峰体验,甚至会影响一生。一旦习作成为指向发表的写作,学生通过文章的发表,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能源,习作教学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潘新和教授曾说,要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公开发表的快乐。而让每个学生都持续地享受到公开发表的快乐,这似乎是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谭。其实并非如此,“公开发表”可以理解为在某个群体里公众言说。例如,让学生在《班级周刊》上发表习作,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次“公开发表”,就找到了真实的读者。同时,有规律地持续地发表,给学生注入了有规律的持续激动和持续荣耀。学生每发表一篇文章,我颁发一枚积分币,获得三枚积分币便可荣获“作文新苗”称号;累计获得五枚积分币荣获“作文达人”称号;累计获得七枚积分币就是“小作家”,可以出一期“个人专刊”,获得“班级诺贝尔文学奖”。持续不断的阶梯式奖励,使每个学生只要努力就能获得荣誉,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写作劲头,激发了写作的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指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真实的素材,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真实的情感,要搭建支架,师生之间展开真实的对话,要鼓励发表,让学生通过发表与评论找到真实的读者,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摆脱思维的枷锁,让习作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