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渭源 748200)
马铃薯在国际上被列在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的人类第4 大口粮。它不仅是重要的粮、菜、饲兼用作物,具有很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马铃薯在国际上始终被视为救荒作物, 是粮食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我国的马铃薯产业被认为是“小土豆,大产业”,种植面积约566.7万hm2,涉及6 000 多万农户,年产量在8 000万t 左右,平均单产近1 000 kg,与世界平均单产2 500 kg仍有较大差距,如果单产翻倍,则意味着中国每年将增加约0.8亿t 粮食(约占2013 年粮食总产量的13%),这将极大增加我国的粮食保障能力。
马铃薯病虫害是影响其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病虫害防治显得尤为重要,而重中之重则是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流行性强,破坏性大,潜在产量损失为20%~30%, 严重年份损失在50%以上,局部地区甚至绝产。马铃薯晚疫病已成为影响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马铃薯普遍在5月上中旬播种,6月底至7月初相继进入开花期。2013年7月5日,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某薯田调查,发现调查地块开始出现零星病株,感病植株从底部叶片叶缘发病,叶尖出现病斑似开水烫过;7月9日再次进行田间调查,病情发展迅速,病株率已达5%~10%,而且病斑数增多增大;7月19日跟踪调查,病株率超过40%,个别植株全株叶片萎蔫枯死。仅7~14 天,田间发病已由点到片蔓延全田发展非常快。
晚疫病的为害除对当季生产影响较大外,发病的块茎还是晚疫病的主要传染源和窖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据连续多年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90%以上是由种薯带菌引致的,仅有10%是由带菌自生薯和田间残薯等引起。该病引起的窖藏期损失占各种窖藏期病害损失的25%~30%,严重时达60%以上。窖藏期损失按单位面积产量计占10%左右,加上生长期为害损失,其造成的总产量损失达到或超过40%。
田间调查结果显示,凡是管理粗放、不及时铲趟除草、打药不及时、施肥不合理、偏施氮肥的地块晚疫病发生严重。有少数农户为了省事,春季种植时覆上地膜、施上底肥就不再管理,任其生长,这样的田块一旦遇雨季发病,就会造成毁灭性后果。
首先,应根据不同地区种植马铃薯的经验,对马铃薯品种进行筛选,并优先选择抗病品种,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率;其次,根据不同地区马铃薯种植经验,对抗病品种进行筛选,同时对于多年连续播种的品种应最后考虑,合理进行品种搭配,提升抗病品种在该地区种
植的抗病率,降低晚疫病的传播率;第三,对马铃薯品种进行科学筛选并不断更换,选择符合该地区气候、土地等条件的优良品种进行播种;第四,在晚疫病发病前期,对马铃薯植株进行仔细检查,及时拔除病株,并对未发病的植株加强观察,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菌的传播速度。
第一,多数晚疫病的病菌常寄生在种薯内,因此应进行无菌播种,最大限度地降低晚疫病病菌的存活率。第二,在播种时要对播种过程严加管理,注意播种密度、播种方式和土壤环境。第三,在种植马铃薯时,需要考虑其栽培环境。马铃薯栽培初期需选用沙壤土、腐殖土等,
并加强田地的排水功能,降低土壤的潮湿度,并在栽培期间定期进行施肥、培土等。第四,坚持轮作种植,以免因晚疫病病菌长期存活而发生二次侵染。
在马铃薯种植时,可利用百菌清、杀毒矾等化学药剂对土壤进行全面消毒,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菌存活率;而在马铃薯植株生长期间,可采用不伤及植株的药物,例如甲霜灵等,对植株田地进行喷雾消毒杀菌,避免外部晚疫病病菌进入泥土,再次发生侵染。
在田间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拔除销毁的同时,以中心病株为圆心,对全部植株进行农药喷雾,防止病菌传播蔓延。可选用58%甲霜灵锰锌、64%杀毒矾、72%杜邦克露、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药剂,一般施药3~5 次,采用多种药剂交替施用的方式,以减少病菌对农药抗药性的产生。
马铃薯晚疫病对马铃薯生产安全影响重大,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并把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纳入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内容之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防控技术指导和技术普及力度。
针对不同区域晚疫病发生特点,采取分区治理策略,针对性地制定防控方案。大力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全面落实防控方案,提高防治效率和处置率。同时,还要做好技术培训、指导与服务,从试点入手,逐步推广。
晚疫病的防治在我国一些地区还未形成习惯,广大农民对其为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防治技术缺乏,建议通过病虫电视预报、广播、手机短信、发放明白纸、召开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及时将发生信息和防治技术传递到千家万户,指导农民及时、有效防治,提高防治技术到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