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外国语学校,江西 九江 330300)
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与文章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精心编选制定的,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丰富学生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在实际教学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存在着缺乏整体教学目标、阅读内容较少、缺乏教学评价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为学生布置开放的阅读任务,发散学生的思维;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展开读写结合,深度拓展学生思维,从而全面培养与提升学生阅读创造力。
在阅读教学中,开展的阅读教学课程比较片面,甚至“无章可循”,只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泛泛阅读教学内容,并没有深度剖析与讲解相关内容。这种教学方式非但无法提升学生能力,反而导致学生形成恶劣的阅读习惯,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很多教师将学生的阅读内容限制在教材内容上,而不进行相关的拓展与延伸,尽管教材上的内容是遵循学生认知与发展水平精心筛选的,但数量较少,无法有效发挥丰富学生情感、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不同阶段的教学,对应的教学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低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应该注重识字、朗读指导;中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目标应当继续重视识字与写字,同时还要注重词与句的重视,加强段落阅读训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阅读不同的文体获得写作方法,丰富学生情感思维等。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明确阅读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为检测学生阅读结果作一个良好的铺垫。比如:在《大自然的声音》这篇阅读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②掌握形容声音的词语,以及了解大自然发出的声音。从而引导学生深度理解课文,通过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在《找骆驼》阅读教学时,教师通过“同学们见过骆驼吗?”“一位商人的骆驼走丢了,在老人的帮助下最后找到了,你们想知道老人是怎么帮助商人找到的吗?”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兴趣。在阅读内容之后,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引发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展开思考,促使学生总结出类似于“遇到事情要仔细思考,抓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判断”的道理。
小学生对于世界还有着较强的认知与探知的欲望, 生活是所有知识的源泉,通过对生活与现实世界的观察,可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认识思维与创新思维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并结合所学内容展开延伸思考,以此促使学生对生活认知思维的构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乏从生活观察中获得体验与感知的课文,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课文内容的讲解,激发学生发现与观察生活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锻炼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再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在生活的观察中开拓思维,获得自身的感悟与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思考教学内容,并将这种思维传达给学生,教师这种思维的传达会给学生造成第一印象的影响,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定学生的思考方向,而间接禁锢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思考方向,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创新。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渗透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尽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与探究问题,实现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要在学生还未展开思考的过程中将自己相应的观念与态度强加给学生,而在学生思考与感知之后,再合理渗透自己的思维与想法,对学生的观点与思维进行补充,让学生发现另一个思维世界。比如:在《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一课时教学时,这篇富有哲理的文章,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自己人生态度的传递与表达。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深度剖析文章蕴含的意义,先通过相关问题引发学生对自身展开思考。例如:作者文章题目中的“广场”是单一地指实际的“广场”吗?“路”又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对文章内容深度思考,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发言,谈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以及探讨自己以后期望的路,通过不同观点的分享,学生可以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想法与观点,在想法的融合与交互下,实现学生思维的发散。
小学阶段,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学习与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有目的阅读与学习;结合教材拓展阅读内容,丰富学生视野;注重开展教学评价,对学生的阅读结果做出判定,对学生作出指导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