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江西 新余 338000)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的集合,通俗讲,指学生以科学严肃的地理学观点观察事物,灵活可变的应用地理学技能处理事物间存在的问题。众多一线教师的教学数据显示,地理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是使高中生具备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和能力,这一素养是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糅合。
核心素养是指能自律自主的在异质社群中相互行动,相互交流。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即培养学生这一特殊逻辑思维,使学生能够全面综合的看待当今社会同地理这一学科间的联系,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科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区域认知为主线,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及人地协调观为辅。这不是简单的单一问题,四要素之间联系紧密,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1]。
首先,关于区域认知,有一个很好的形容词来描述它——因地制宜。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地理学知识储备,既要了解某一区域的地理风貌和人文风貌,又能依据其环境特点综合分析、解释、预测区域地理环境与人文风貌的联系。这一过程与地理综合思维密不可分。
其次,综合思维是学习地理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包括地理要素、区域以及时空三方面的综合思考模式,从多角度全面系统的对地理现象与事物进行分析。充分认识事物各要素间的作用、影响及制约关系即可辩证的对待日常中遇到的地理问题,并合理将所掌握的地理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人地协调观属于核心观念,强调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的相互影响,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分析解决人地矛盾中存在的问题,合理规划可避免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财产损失。人类在不断实践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有规划的约束人类活动能最大程度降低人为因素对自然的破坏,保护环境,而大自然又以另外一种形式反哺人类。深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
最后一点,适当的户外观察及模拟实验是学生提高地理实践能力的方法。这需要一定量的知识储备。地理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1.对地理核心素养了解欠缺
应试教育使大多数人忽略了地理的重要性,教学资源偏颇严重,缺乏对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条件。
2.缺乏全面综合思维模式
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通常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主要以老师讲述为主,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缺乏自主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对知识的理解层次较浅,不能从多角度全面系统的对地理现象与事物进行分析,合理将所掌握的地理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3]。
3.基本没有地理实践能力
目前大多数高中地理的教学模式仍然以分数作为唯一评判标准。高中生学习任务量大,学生缺乏户外观察的时间,学校缺乏地理学的相关模拟实验课程,学生很难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应从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地理问题等方面着手训练学生综合思维模式。学习掌握各地的地理现象,丰富扩展地理知识,增加地理知识储备量。了解不同地理现象的成形原因,使学生开始初步思考、分析、模拟地理现象的演化,为合理将掌握的地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做铺垫。发现地理问题,主动从多角度思考分析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4]。
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这一核心价值理念,应做到立足于生活,使地理教材与人地协调观的现实概念相结合,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合理运用人地失调方面的视频图片资料,使学生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人地失调这一概念的理解。再联系实际生活,列举日常随手浪费这样的小事导致严重的人地失调危机,引发学生反思。根据身边的环境问题,再着重讲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及措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人地协调观的积极性,又实现学生对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模式的反复应用。
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是将掌握的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要能力。那么,学校提供一个民主轻松的教学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对高中生的潜能开发,发展水平益处良多。合理运用学习资料或学习工具搜集地理信息对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至关重要。这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将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同学,共同学习讨论,共同进步。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这一不足之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布置走出课堂的实践探究性的课外作业,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际地理问题结合起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5]。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浓厚的现实意义。高中生作为祖国的接班人,代表着中国的明天和希望,但我国现如今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仍旧欠缺。本文旨在利用和调动当代高中生心理社会资源,提高自主学习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智力、能力和心理品质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