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传承刍议

2020-12-08 03:46:15
魅力中国 2020年19期
关键词:子女家庭传统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统战理论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42)

中国人自古就认为“百善孝为先”,所以千百年来孝道一直传承不断,敬老孝亲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但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孝的理解开始多元化,甚至出现了偏激化。一方面,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开始怀疑、甚至否定孝文化的合理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一些人的利益观发生扭曲,眼里只有金钱,出现了不关心、不帮助、不赡养父母的恶性事件。凡此种种,颠覆了人们对孝道的认知,瓦解了社会的道德根基,不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所以,重视、研究、传承孝文化意义重大。

一、传统孝文化现代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孝文化自身的矛盾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两面性,孝文化自然也具有这种特性,表现出积极与消极共存、精华与糟粕杂糅的特性,其消极、糟粕部分影响了孝文化的现代传承。如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不平等。传统孝文化认为,父母对子女拥有绝对权威,可以独断专行支配子女的人生,尤其在婚姻大事方面,父母的包办一切,造就了很多婚姻悲剧,这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婚姻自由格格不入。愚孝理念。传统社会讲究“父母在,不远游”,要求子女尽量守护在父母身边,这显然不符合节奏快、流动性强的现代社会要求;还要求“父子相隐”,揭发至亲存在的过错或违法行为,是有悖人伦的,这与现代法治社会的要求是违背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理念显然把子女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家族繁衍的机器,这与现代人的生育观是难以相容。

(二)人文关怀的缺失

“孝”由“老”和“子”组成,揭示的是两代人的关系,是人性的至善、人伦的美好、人道的和谐。传统孝文化的核心要义是善事父母,满足父母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需求,这就要求子女兼顾父母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当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人们普遍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但精神需求却相对匮乏。在善待父母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些人以工作繁忙、工作紧张、工作压力大等为籍口,很少陪老人聊聊天、谈谈心,关注一下老人的精神世界;一些人认为代际之间存在巨大的认知鸿沟,根本没有共同话语,不和老人交流。虽然父母对子女都有成龙成风的期许,希望子女出人头地、事业有成,但要求子女的回馈其实很简单,常回家看看即可,常回家反映的就是心理上的满足。

(三)家庭伦理的嬗变

传统社会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为了获取足够的生存资料,必须抱团取暖,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旦夕祸福,便形成了宗族、家族的生活模式。在这种生活模式的影响下,“四世同堂”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在数代人共存的家庭结构中,“孝”发挥了维持家庭秩序的作用,它合理有序的规定了家庭成员的角色定位,并提出角色要求,如长辈要爱护晚辈,为晚辈的成长提供帮助;晚辈则要孝顺长辈,按长辈的吩咐做事,不能忤逆长辈,尤其是长辈年老体衰之后,晚辈要尽到赡养义务,负责养老送终。现代社会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人的自由、平等、独立理念日渐觉醒,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逐渐提升,瓦解了大家庭的存在根基,现代人更喜欢拥有独立的空间和不受侵犯的隐私。现代家庭结构催生现代家庭伦理的出现,但现代家庭伦理倡导的尊重、空间、隐私等观念对传统孝文化却是一种莫大的冲击。

二、传统孝文化现代传承面临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孝道传承的断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早期的教育任务主要由父母承担,父母的示范作用对孩子人格的形成发挥着极大地影响,正如古人所言,“不知其父,乃观其子”,透露的深刻道理即是父母对子女言传身教的影响。如前所言,现代家庭结构是离散式的,追求的是个人独立空间,这就造成家庭孝道传承的断裂。离散式的结构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地位是平等的,彼此互不干涉,父母有责任把子女养大成人,但子女却不一定非要赡养父母,子女成年后即离开父母,独立自主的生活。这种生活理念淡化了国人认知千年的孝文化,不利于孝文化的传承发展。

(二)学校孝文化教育的缺位

在传统时代,时时处处都在强调孝的教育,对孝的遵守甚至影响到个人职业发展,如丁忧制度,不管身处多么高的位置,都要为去世的父母守制,对那些贪恋权位、隐瞒不报的官员则要严厉处罚。反观当今,中小学教育的重点是所谓的主课,德育教育被置于副课的地位,学习评价的指挥棒是分数和升学率,为了提高分数,加强主课、忽视副课就成了必然选择。大学教育虽然淡化了分数,但是课程设置仍偏重于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提升专业技能,同样忽视了灵魂的塑造和人格的完善。学校孝文化教育的缺位,直接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学生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无论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近年来出现的轻生现象令人心痛,究其根源,应该说与孝道教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

(三)不良社会风气的浸染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的不完善必定会带来阵痛,导致道德滑坡,人的思想观念也跟着发生混乱。翻开新闻媒体,虐待老人、遗弃老人的事件屡有发生,不断挑战人的道德行为底线。有些人对领导毕恭毕敬,对朋友三日一宴五日一请,对自己的父母却横眉冷对、漠不关心;有些人住在城里的高楼大厦上,夏有空调冬有暖气,锦衣玉食、生活无忧,年迈的父母却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为了一日三餐勤苦劳作;有的人从小在父母的娇宠溺爱下,养成了唯我独尊、以自己为中心的不良习惯,成年后对父母毫无体恤之情,甚至过上了“啃老”生活,稍不如意,则对父母殴打、虐待;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各地掀起拆迁改造的浪潮,一些人为了独占拆迁款,甚至逼死自己的父母。凡此种种,媒体报道的类似新闻,无不影响人们对孝的认知,也污染了孝文化的传播环境。

三、传统孝文化现代传承的路径选择

(一)培育新时代孝道的新理念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约束,总是带有深刻的时代印记。传统孝文化立足于传统社会的现实,是对当时社会状况、家庭结构、人际关系的综合反映。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基础、社会秩序、生活方式都焕然一新,孝文化也应与时俱进,顺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新时代的孝道理念要兼顾传统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既不可数典忘祖、背叛过去,也不可脱离实际、天马行空。在尊敬长辈、善事父母的基础上,可增加爱岗敬业、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

(二)加强孝文化教育的力度

家庭是人生的启蒙学校,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着子女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孝文化传承的第一所学校应该是家庭。父母应率先垂范,孝敬父母,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让孝道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即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茁壮生长,如此一代一代接续发展、永不衰竭。学校教育具有系统、规范、高效的特点,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甚至高于父母,故此,学校也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孝文化的教育。要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孝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立体式的熏陶感染;将孝文化纳入课堂教学并实施考核,增加学习的约束力;创新孝文化教育方式,通过学习先进人物、弘扬先进事迹、开展家校联合课堂、举办感恩讲座、参观敬老院、开展孝亲模范评比、举办孝文化知识竞赛等形式,增加孝文化学习的生动性、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加强孝文化正面宣传引导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前所未有,拥有信息的数量也历史空前,如何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选择有益于己的信息,不仅需要个人具有超强的辨别能力,也需要信息供应者提供足够的相关信息。传承孝文化,各级各类媒体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对那些孝老爱亲的典型人物要大张旗鼓的宣传。宣传的渠道尽可能广泛,电视、杂志、广播、网站、微信、微博等齐上阵,构建严密的宣传网络;宣传的形式尽可能多样,微视频、新闻采访、图片展览、人物纪实、专题报道、公益广告、网站推广等均可采用;为了实现良好的宣传效果,宣传的表现手法应该灵活多样,注重生动性、形象性、通俗性,要更接地气,增强人民群众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正面宣传引导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不孝行为的批判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子女家庭传统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4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03-17 08:57:46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